家是生活的空間,在裝修的時候加入適合自己家的“人性化”細節設計,能夠更好地提升家中的舒適感及生活的便利性,對于裝修的時候,有哪些“人性化”的細節我有以下建議及觀點:
1.入戶區設置感應燈
在入戶區設置感應燈,晚間入戶后便可即刻擁有光亮,不必再在黑暗中找尋開關,能夠在“第一時間”看清楚區域狀況,方便進行如放置手中物品,換鞋子等一系列的入戶操作,也可較有效避免被地面物品“誤傷”,會讓年齡較高長輩和獨居女士更有安全感,更人性化;
頂面、墻面、鞋柜等功能柜體常是感應燈的“設置區”,結合入戶區功能柜體存在情況、家庭成員喜好等選擇。
2.鞋柜帶有換鞋凳
若在靠近入戶門的位置設置鞋柜,讓其帶有換鞋凳會使之更人性化,出、入戶替換鞋子不用再以蹲著、彎腰等較不舒適的姿勢進行,能夠較有效提升舒適感,尤其對于家中年齡較高的長輩,常穿高跟鞋的女主人,年齡較小的孩子等的家庭成員會更“好用”,而且換鞋凳占用的是鞋柜的設置面積,不必“另外”使用區域面積,若所在區域面積較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面積壓力,但換鞋凳的存在會減小鞋柜的衣物“收納區”面積,結合家庭功能需求考慮在內。
設置在鞋柜上的換鞋凳較適合尺寸一般高度在450mm~600mm左右(如示意圖一);寬度在500mm~1000mm左右;深度可大于或等于鞋柜深度,只是小于300mm左右使用的舒適感會較低,結合鞋柜深度、所在功能區面積等確定。
示意圖一
3.換鞋凳設置收納區
或是購買成品換鞋凳時,選擇下方帶有收納區的款式;或是定制鞋柜帶有換鞋凳時,“借用”換鞋凳的高度,將其下方設置成或敞口式,或矮柜式,或抽屜式,抑或抽屜+敞口區的混合式等形式的收納區……“一物兩用”,既不耽誤換鞋凳的“職責”,還能用于鞋子或小件物品的放置,整理空間,降低所在功能區或鞋柜的面積壓力,但雖“敞口式”收納區拿、放物品方便,卻基本不具備防塵能力,所以更適合物品的短暫放置,考慮在內;
換鞋凳下方抽屜式收納區
換鞋凳下方抽屜+敞口區的混合式收納區
換鞋凳下方敞口式收納區
換鞋凳下方矮柜式收納區
若收納區用于鞋子的放置,因為如示意圖二所示鞋子高度尺寸,所以內部相鄰兩層隔板的間距可選擇120mm~200mm左右較合適的“常規”尺寸,也可結合家中鞋子的具體高度進行私人化設定,如示意圖三所示將置物格設置為不同高度,對高度相近的鞋子做“分類”收納,能夠更充分的利用空間;
示意圖二
示意圖三
▼示意圖四是高度在450mm左右的換鞋凳,我認為較合理的內部置物格高度尺寸劃分參考,換鞋凳的長度相近時,在適合家庭成員生活習慣、家中鞋子會有尺寸等的情況下進行相應借鑒:
示意圖四
4.床頭安裝開關
在臥室的床頭一側或兩側安裝空間“主照明”開關,晚上睡覺前可以“隨手關”,不必關了燈“摸黑”上床;半夜起床時可以“隨手開”,不必“摸黑”找開關,方便,安全,更人性化,兒童房或長輩房更適用。
5.柜體做“隱身”處理
在小面積的家庭空間中設置較大面積的“身高”較大柜體時,為柜體選擇與“周圍”墻體、頂面相近或相同的飾面顏色,將它做“隱身”處理是裝修中“人性化”的細節設計,降低柜體存在感,可以較有效減弱給空間帶來的如壓迫感、擁擠性等“負面情緒”,讓小空間也不再害怕大柜體……
6.地板“分區存在”
用木地板做地面飾面材質,也并不是所有功能區“一概如此”,而是在功能區位置適合的情況下,依據功能區的“特性”、木地板的弱點讓其“分區存在”,對于如“踩踏區”較集中的入戶區;會有油漬、水漬“落在”地面的廚房或餐廳、廚房“一體區”等功能區地面采用相較耐磨性更好,更易清理且“不怕水”的瓷磚做飾面材質,可以較有效避免木地板在類似功能區不易清理、時間久了磨損較嚴重等情況出現……人性化的裝修細節;
但這種方式會讓功能區有較清楚的“分隔感”,若家庭空間面積較小,會有“加重”家中局促感的可能,考慮在內。
7.不預留“烤箱位”
櫥柜吊柜的“底部”一般距離地面至少在1550mm左右,所以如果廚房常用者的身高較小,則不選擇在吊柜預留“小型”烤箱的專屬位,以免因使用不方便而導致使用率降低,甚至閑置的狀況出現,也防止在取、放有較多湯汁的食物時灑落到身上。
以上是我對于裝修的時候,有哪些“人性化”的細節設計的建議及觀點,其實在我看來“人性化”的細節設計是具有“私人屬性”的,不同的家庭,戶型、空間采光、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家庭成員的喜好、家中常住人員數量、家庭成員年齡、空間的常用者身高等的不同均有可能產生出不同的“人性化”細節設計方式,適合自己家就很好,不必盲從,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PS: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會及時作出刪除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