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月14日電 (記者 鐘旖)中國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重慶正全方位推進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地處“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區位優勢,給予其統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發力的條件,加持鐵公水空四種方式、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類要素,重慶完善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設,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
重慶市商務委員會主任張智奎介紹,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重慶在全國率先開通中歐班列,并不斷拓展班列功能,為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創造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一路向西的中歐班列(重慶)終點站是德國杜伊斯堡。最新數據顯示,中歐班列(重慶)已累計開行突破4500班。運輸貨物涵蓋筆電產品、汽摩零部件、通信設備、機械、小家電、食品、醫藥、醫療器械等數十個大類。2019年中歐班列(重慶)開行超1500班,運輸箱量和貨值均增長48%。
重慶向北,“渝滿俄”班列開行累計突破1200班。在此間舉行的重慶市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0年重慶將增開“渝滿俄”班列,探索開行更多貨物品種公共班列,擴大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等產品出口。
南向出海的西部陸海新通道是重慶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窗口。根據國家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重慶推動形成西部12省區市和海南、廣東湛江“13+1”合作共建機制,2019年鐵海聯運班列開行923班、增長51%。張智奎透露,目前西部陸海新通道線路延伸至全球88個國家、213個港口,重慶正組建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完善通道運行機制。
就在本月12日,中新網記者在重慶團結村車站看到,一列運載著重慶海爾洗衣機及零部件的貨運班列首次通過陸海新通道出口啟運至印度孟買。“這一運輸方式較傳統江海聯運可節省約15天,物流成本下降15%左右。”現場相關負責人說。
有機銜接起“一帶”與“一路”后,地處長江黃金水道上游的重慶,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之上,進一部拓展與長江經濟帶的聯結。以實現常態化開行的渝甬鐵海聯運班列為例(重慶至寧波),來自歐洲的貨物經中歐班列(重慶)抵達重慶后,可就地搭乘渝甬班列前往寧波并可經舟山港出海;寧波及周邊地區貨物可經渝甬班列集散至重慶后,通過中歐班列(重慶)運往歐洲,由此形成一條貫穿中國東西兩端的鐵鐵聯運國際物流大通道。
基于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設,重慶正書寫“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文章。
重慶兩江新區是中國內陸首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志杰介紹,該區通過培育開放產業,已形成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業體系,2019年新增外資企業35家,其中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企業25家,占比71%。預計全年直管區外貿進出口總額1600億元人民幣,實際利用外資27億美元。
“兩江新區的對外開放工作涉及拓展開放通道、提升開放平臺、發展開放型經濟、優化開放環境、深化對外交流合作、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等多個方面。”王志杰舉例稱,2019年12月末,美國康寧公司在重慶果園保稅物流中心(B型)(簡稱果園B保)完成了第一票保稅貨物通關測試。其公司貨物從康寧公司日本工廠發出,通過江海聯運,途經太平洋由長江黃金水道抵達重慶寸灘港并申報入關,經海關查驗后運入果園B保進行保稅倉儲,用于康寧公司西南地區工廠的原材料儲備。此舉解決了以往康寧公司西部幾個工廠分別從日韓直接進口運輸成本偏高、時效性差等問題,截至目前已實現進口貿易額近2000萬元人民幣,節約物流成本20%以上。
重慶建設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設帶來的“紅利”還在不斷疊加。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0年當地將發展多式聯運,構建以果園港、國際物流樞紐園區、航空物流園、公路物流基地為支撐的現代化物流樞紐體系。
“2016年4月重慶東盟公路班車從巴南南彭公路物流基地首發,目前已拓展至6條運輸線路,實現中南半島全覆蓋。”重慶市巴南區委書記辛國榮說,該區將依托佛耳巖碼頭,推進中國林業集團投資230億元人民幣的西部木材貿易港建設,建成國家級的木材貿易儲備加工基地。同時,推進東盟跨境公路運輸和鐵路樞紐東環線、重慶南彭站、西部木材貿易港等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