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彬彬
Q老師,您好!
我是六年級的學生,我想問為什么古人說“父母教,須敬聽”呢?那偏心的教,也要聽嗎?我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姐姐讀初中,很自由,爸爸媽媽不怎么管她。弟弟讀一年級,他從一出生就被爸爸媽媽愛護著,而我呢?不管我和弟弟發生什么爭執,爸爸媽媽總是說:“弟弟還小,你讓著點弟弟。”這句話讓我很不舒服。
弟弟天天玩游戲,考試不好,爸爸媽媽都不說他,我只要作業寫錯一點,就被兇。弟弟做錯事了,媽媽反而怪我,說:“你別學你二姐,都是你二姐教壞的!”我想問,為什么?我什么都沒做,卻總說我。
為什么弟弟永遠都是對的?我就是錯的?為什么我什么都要讓著弟弟?是不是我一點都不重要?大人為什么重男輕女,卻還說沒有!
希望老師幫幫我!
可可
A可可,你好!
非常感謝你的信任,愿意跟我分享你的心事。聽起來爸爸媽媽對待你的方式,讓你感覺他們更重視弟弟,你希望得到公平的對待,也希望自己被重視。
肯定自己 獲得內心力量
被責怪、被冤枉、被忽視都是生活中讓人很難過的事情,尤其跟家人相處時出現這些感覺,很多人也都會遇到跟你一樣的情況。但這并不能說明什么都是自己的錯,也不能表示自己不重要,我們每一個生命都很重要,跟我們的年齡無關,也跟我們的性別無關。
被責怪時,也許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被冤枉時,可能根本不是自己的責任;被忽視時,好像沒有被關注到。這些情況出現的時候,我們的難過和委屈更說明我們需要被關注、渴望被理解、希望被肯定。
如果自己希望被他人肯定,那我們自己要先肯定自己,認可自己是重要的。當自己重視自己,就更有力量面對其他挑戰。試著對鏡子微笑,從欣賞自己、接納自己開始,每天也可以給自己一句肯定自身的話,寫下來,多看看。
幫助自己 尋求積極視角
關于“為什么弟弟永遠都是對的,我就是錯的?”這個問題,你是更想需要答案,還是想要否定這個問題呢?能感覺到你的疑問中有委屈和不服氣,在家里肯定發生了很多事情才讓你提出這個問題,相信你也知道沒有人永遠都是對的,也沒有人永遠都是錯的。也許這個問題想要表達的是弟弟和我都有錯的時候,希望爸爸媽媽不要每次都只責怪我!
“為什么我什么都要讓著弟弟?”作為一個曾經是妹妹的姐姐,你的生活中出現了一個要跟你分享的弟弟,有時候可能弟弟有的你都沒有,這會讓人感到不公平。弟弟年齡小當然不能成為你必須什么都要讓著他的理由,可你肯定知道年齡小確實需要的照顧比自己多,就比如剛出生的小寶寶和長大的成人,你覺得哪個更需要媽媽的照顧?公平是相對的,因為每個人需求不一樣,比如在擁擠的公交車上有弱勢群體的專座,那其他人要站著,這是否就是不公平呢?其實這就是根據不同需求照顧到不同群體的相對公平,所以公平并不一定是一模一樣的對待。
“讓”其實是自己決定的,相信你也很多次聽從父母的要求,做到了,但如果每次都是被迫“讓”,這自然讓人不舒服。自愿“讓”在兩種情況下會更有可能發生,一種是你自己已經有了,可以讓給弟弟;另外一種是你很在乎弟弟,愿意把自己的讓給弟弟。盡量不要做被迫“讓”,要在生活中多做自愿“讓”。當被迫“讓”的情形發生的時候,可以及時跟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請你回憶一下,曾經有沒有在處理你和弟弟的爭執時,爸爸媽媽也站在你這邊的時候?或者沒有那么偏心的情況?當時是發生了什么?你當時做了什么讓這個情況發生呢?如果有,請記錄下來你當時的言行,可以重復多做類似的事情。多去找積極的解決方法,并放大這種積極的力量,你將發現自己其實有很多了不起的小妙招。
表達自己 說出內心需求
也許,我們沒有辦法要求自己和爸爸媽媽都完美無缺。當爸媽提出什么都要讓著弟弟、一直做好榜樣、懂事乖巧等等要求時,你可能會感覺不公平、委屈、難過。因為你除了是弟弟的姐姐,還是爸爸媽媽的孩子,也希望爸爸媽媽可以多照顧自己、可以接受自己的小脾氣、可以滿足自己的期待等等,這都是很正常的。
請你不要放棄表達自己的權利和勇氣,如果你每次都自己委屈難受,不說出來,爸爸媽媽可能也很難知道你的需求和期待,他們就不知道哪里需要調整和改變。如果不知道如何表達,可以先說心情(“你們這樣責怪我,我感到很委屈,很傷心”),再說想法(“我覺得你們不重視我,而且冤枉我”),再說期待(“我希望你們可以了解到底發生了什么”)。可以嘗試面對面溝通、寫信、錄音等你覺得合適的方式,如果你一個人不太敢表達時,還可以尋求其他信任的人來幫助你,尋求幫助也是你的一種力量。
當你在成長的時候,你的父母也在一起成長。也許,在未來,你和父母依然會有沖突,別忘了沖突背后是對彼此的期待,尋找積極的力量,勇敢表達你的心聲,你自己就是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