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沈湫莎)2019年,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預計占全市生產總值(GDP)的4%左右——《上海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4%左右的目標,已提前完成。昨天,上海市科委發布《2019上海科技進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一組數字分外亮眼:去年,上海科研人員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量約占全國總數的28.4%;去年1月至11月,PCT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同比增長23.2%;上海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同比增長10.51%;在科創板上市的上海企業已達13家,位居全國第一。
2019年,上海科技以增強創新策源能力為主線,實現了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在原始創新方面,滬上涌現出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穩固鈣鈦礦半導體等一批重量級成果。全年上海科研人員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自然》《細胞》發表論文共計87篇,約占全國總數的28.4%;其中,入選《自然》年度十大優秀論文的兩篇中國論文均出自上海。
《報告》還顯示,過去一年,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穩步推進。張江實驗室持續聚焦生命科學、光子科學與微納電子、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以張江科學城為主要承載區布局建設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涵蓋光子、生命、海洋、能源等領域。其中,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聚地在張江科學城初步成型。海底科學觀測網、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啟動建設,軟X射線裝置順利出光,超強超短激光裝置投入試運行,硬X射線裝置實現核心部件突破和國產替代,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上海光源二期、轉化醫學設施等大科學設施加快建設,已建大科學設施服務功能持續提升。
隨著科改“25條”及相關細則落地,滬上涌現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形成各類研究機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發展格局。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在體制機制上試點“三不一綜合”,即不定行政級別、不定編制、不受崗位設施和工資總額限制,實行綜合預算管理,極大提高了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
去年,上海還啟動了國際人類表型組(一期)、硅光子、量子信息技術等九個市級重大專項。其中,國際人類表型組、硅光子、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技術研發與集成測試作為首批市級重大專項已開展中期評估;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全腦神經聯接圖譜與克隆猴模型計劃這兩個市級重大專項加快實施;凝練形成超限制造、糖類藥物、人工智能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并作為新一批市級重大專項開始布局。
另外,全市已建或培育各類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近20家,聚集和培育人才全隊1200余人,產學研合作單位超過1600家,在孵企業和團隊近150家,撬動社會投資約60多億元,帶動和培育產業規模近百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