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特別好玩的問題,其中充滿了iN的“偏見”,當然了偏見就是偏見,我怎想的你管不著,你怎么琢磨的我也不在乎。
這是在群里的一個討論,昨天我們的網絡群里在聊CPU的時候,忽然間有一個哥們站出來問“普通用戶能察覺到CPU的差距嗎?”。有意思吧?
很多的時候,我們都會認為更貴的CPU性能更好,同時也能讓你用電腦用的更爽。
但是你該改一個晚上的論文并不會因為CPU的速度加快而讓你只改半個晚上。同樣你游戲打的爛,也并不會因為你的CPU更貴就能讓你吃到雞吧?
但是還是有很多用戶在著迷于類似CPU天梯圖的東西,往往為了百分之幾的性能提升而花費2-3倍的價錢。
其實這就是現在很多無腦的數碼愛好者的通病了。這種人往往掙錢也不多,也沒什么太多的存在感,站在人堆里面也很難被一眼發現,甚至平凡到在自動門前,自動門都不會動……所以往往這些人就指望著用一些別人沒有的東西來給自己加個buff,你家CPU還是i7啊,我已經用到i9了……巴拉巴拉地說一大堆廢話,好像只要綁定了某個數碼產品就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動不動地表最強、頂配、性能爆表、速度飛起……這種自我滿足感也就只有自己主觀感受到一下,并不會給你的生活帶來除了多些吹牛素材之外的任何收益。
相反會讓你更加執著于怎么挖盡心思還花唄。
也不繼續數落一些數碼愛好者了,說回正題:為什么我們很難感受到CPU的速度差別。
只要不是帶差相差太久的CPU,我們是很難察覺到CPU速度的不同的。甚至普通用戶高檔抵擋的CPU也無法察覺得出來。
這還得從iN當時在的一家公司說起,當時公司里有一層樓養著幾十個程序員。程序員的機器都是配得不錯的。當年有個案子,就是一個哥們拿了一批二手賽揚CPU把程序員們主機里面的酷睿CPU換下來到二手市場去賣個差價。這個事情在一年多以后盤點資產的時候才被發現。后來那小子交代,先是偷偷的換了自己的CPU拿回家里用,自己在干活的時候也沒覺得慢,后來就漸漸的把所有人的CPU全換成賽揚了,可算是一屋子人用了個寂寞。
這件事其實是說明即便是所謂的專業用戶在日常使用中也很難察覺CPU的速度變化。
那么為什么你察覺不到CPU的速度變化呢?主要是因為大部分的時間內CPU根本沒有全力工作。
只有在特定任務的時候,CPU才可能使用超高負荷100%的被占用,在日常使用的時候,你的CPU很難一直處于這種狀態。你也就不會覺得一個3.0GHz和一個2.8Ghz的CPU有什么性能上的差別了。
當進行CPU密集運算的時候,類似于你在解壓縮一個巨大的Zip包,這個時候你一般的情況下都是離開電腦去倒一杯水。等你回來之后基本上壓縮包也都解壓完畢,你依舊很難感覺到CPU之間速度的區別。
唯一的有感是錯覺。就是你的電腦越用越慢的情況下,你換了一臺新電腦,有更好的CPU也有更好的其他硬件,一上手會發現新的電腦速度很快。這是因為,新的電腦內裝入的軟件相對于日久經年使用的電腦裝入的軟件更少,后臺資源占用不多,所以顯得就很快了。其實三年前的電腦你整個格式化一下重新安裝一下系統速度也并不會覺得慢。
那么CPU廠商提升CPU的速度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是為了滿足電腦的更新換代的生命周期的,一般的來說,一臺個人電腦的生命周期是三年,三年內持續不斷的技術進步,可以讓計算機技術達到一個適當的價格水準,同時在這個水準下維持一個適當的可用性能。這樣就可以整體的降低計算機系統的總體擁有成本。
在這個前提下,其實太過于追求更新更快的CPU其實就十分韭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