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點扯:甘肅巡撫楊錦一家與青州衡王府哪有什么關系?
是有點扯。
此前,見諸史料的記載中,楊錦一家和衡王府沒有任何交集。
一
楊錦是一個青州走出去的政績可圈可點而非常另類的高官。
楊錦,青州府益都縣黃家店村人,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進士,初任汝州(治今河南臨汝)知州時,歲歉賑民,全活萬人。后任山西河東道僉事,懲處夏縣偷竊礦場的盜賊,裁減冗差千余人,每年可節約銀萬兩。再升陜西參議,負責慶陽府(治今甘肅慶陽縣)兵備,這里“地處極邊,物產凋敝,軍餉缺乏”。他致力發展商業,繁榮經濟,籌備了充足的軍需物資。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受延綏巡撫王遴推薦,言其“有備邊御侮才”,升為靖邊道副使,督修石峽口、鎮靖堡兩處邊墻140里,加強了邊防,他還興修園林驛水利,創辦“龍圖書院”,士民稱頌。他又“督剿”了“流動三省”的衛大清等部。因功升山西參政兼僉事。期間,駐兵薊州(鎮守地區相當今河北長城內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一帶)。他督修邊臺120座,種植樹木470萬株。1570年(隆慶四年)升山西按察使雖然期間蒙受冤屈,但還是得到重用,不久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此時,已經是二品大員,妥妥的封疆大吏。
次年,因丁憂回鄉,不再出仕,時年38歲,正當仕途如日中天之時斷然身退,不禁令人扼腕嘆息。
1602年(萬歷三十年),楊錦病逝于家,年69歲。楊錦多有著作存世,著有《汝州志》、《撫甘奏議》、《家珍集》、《惜金日錄》、《克復編》等書。
如上表述,我們此前一直只是見于零星的文字或者網絡記載,沒有半點和衡王府的聯系,直到我們見到了楊錦主修的家譜。
楊氏家譜
二
也是機緣巧合,一個偶然的機會,楊氏族人楊光軍主動聯系:我們有楊氏家譜,有興趣可以一看。
于是,在黃家店村楊光升家里,我們見到了從57年到現在的幾套楊氏家譜。
這套家譜最初是楊錦主修,里面對發端于佐家峪楊氏的源流記載非常清楚:楊氏先祖最初到青州市佐家峪安家,生了兩個兒子:楊貴、楊祥。后來楊祥就到了佐家峪東邊不遠的黃家店安家,到楊錦已經是第七代。
家譜之中關于楊錦自己的相關記述最多,包括其父中憲大夫陜西按察副使楊芬的事略、墓志、楊錦自己的事功以及六次受皇帝嘉獎等等,非常詳盡。當然,還有楊氏后人的功名等,比如楊錦的兒子楊邦憲青出于藍,官至000,他的重孫楊涵是著名的畫家等。
父以子貴,因為楊錦步步高升的緣故,楊錦的父親也屢獲封賞,先是奉直大夫(從五品,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再是中憲大夫、陜西按察副使(正四品,隆慶元年,1567年),極盡尊榮,成為一時美談,而也就在這期間,楊錦一家也和衡王府有了深度聯系。
衡王府已經是當今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文化符號。
衡王府牌坊
明朝的封藩制度由來已久。明憲宗繼續延續這種制度。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皇帝朱見深封他的第五子朱祐楎為衡王;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衡王就藩青州。到最后一代衡王朱由棷止,140多年間,共傳了六代七王。
三
楊錦進入明朝官僚體系之內之時,正是莊王朱厚燆(1540——1572)之時。
正如我們上文說的,楊錦的父親獲得封賞,別忘了,他還有一個哥哥楊欽沒有功名,
既然老子因為兒子有了功名,那么,老人家的兒子們也不能白丁一個,于是,楊錦的哥哥楊欽進入衡王府:
援例,任衡王府奉祀副。
衡王府雖是一個王府,但它也就是規模小一點,規格低一點,各種官職配備還是很全的,奉祀是主管祭祀禮儀之官,是九品之職,奉祀副是從九品之官。
楊欽進入衡王府,于是,楊錦一家和衡王府的聯系就有了一種紐帶。
家譜中楊錦之父楊芬的墓碑就是高唐王篆額。想必奉祀副托主人給家父篆額應當不是一件難事。
朱厚煐(1514—1583),字忠庵,號岱翁,謚端裕,是第一代衡王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之孫,衡恭王庶四子,嘉靖九年(1530)十二月初十日冊封為高唐王。工隸篆,著有《事親述見》、《一弦琴譜》和《瑟譜》。他的篆書《諫院題名記》碑刻如今在青州博物館,此碑刻共八塊,其中最后一塊在青州古城偶園。在偶園,還有高唐王的一塊獅子石題刻留存。
四
好了,今天,我們的一些疑問似乎接近了答案。
楊錦的老家黃家店村一直多石刻工匠,據說是世傳。現在的楊光升父子就是這種情況,其父現在以經82歲,身體依然健碩,云門山上武中奇先生的“海岱雄風”四個大字就出自楊光升父親之手。
楊欽某進入衡王府的時間應當是嘉靖三十九年,云門山高達7.5米的大壽字落款就是那一年,書丹者是衡王府內長司周全。這個舉世聞名的摩崖巨壽到底是何人所刻一直是一個謎。
到底楊欽參與了沒有,參與程度有多高?這個,我們不便隨意猜測。
而衡王府牌坊則足以引起我們的興趣。
衡王府牌坊是衡王府最經典的遺物,國保單位。關于它的誕生時間,多有爭議,有說1522—1542年間的,有說1540—1542年間的,但是,青州的李繼武先生經過大量考證,認為衡王府牌坊建立的時間應當是萬歷十九年(1591):據《明神宗實錄》卷二三七記載:萬歷十九年辛卯(1591),六月,山東撫臣宋應昌題薦衡王、魯王賢孝,禮部請差官獎勵,給與坊匾,以示表異,從之。此時的衡王是朱翊鑊。
人們往往驚艷于他的古樸滄桑、技藝精美和衡王留下的這一鴻篇巨制,關于雕刻它的工匠一直云里霧里。
曾有不少傳聞,衡王府牌坊是當地工匠所刻,但是,是哪里的,不知所以。
黃家店的老百姓多年以前就有說法,說衡王府的牌坊是他們村的人刻的。
但僅僅是說法而已。
其時,楊欽進入衡王府已經三十一年,是衡王府的老員工了,應當具有了更多的人脈和話語權,像建造牌坊這樣的大型工程,作為熟悉當地風土人情以及各種資源的楊欽來說,積極參與的可能性極高。這,似乎為衡府牌坊的工匠來源提供了一種可資信賴的選擇。
作為奉祀副的楊欽推薦本鄉本族手藝好的石刻工匠為衡府做事,應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況且,黃家店至今仍有不少的石刻工匠健在,延續著祖輩的手藝。
而周邊西部山區,這樣的工匠還大有人在。
一個是封疆大吏,一個是皇族貴胄,或許,這兩家的淵源隨著各種典籍資料的面世,能夠為我們揭開更多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