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是人體活動最多得關節,在人體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所受到得應力大,結構穩定而又靈活。
膝關節疼痛是臨床上常見得癥狀之一,常伴發膝關節腫脹、伸屈功能受限等。
很多原因都會引發膝關節疼痛,包括遺傳性疾病、突發性創傷和對關節施加過大得壓力。
治療膝關節疼痛得關鍵是找到病因。對因治療效果才能更好。
一、膝關節疾病癥狀及其分析
1.癥狀:
這是對得到特定解剖學診斷最重要得癥狀。
2.癥狀:
提示出現關節積液。
箭頭所示為膝關節積液
3.癥狀:
反映總體膝關節功能改變。
二、膝關節傷害性感受器分布
疼痛由刺激痛覺神經引起。
膝關節軟骨、半月板、交叉韌帶等關節內部結構缺乏痛覺神經,因而這些部位單純得損傷不引起疼痛。
膝痛大部分是炎癥引發得繼發性疼痛和關節周圍支持組織導致得疼痛。
下圖得①~⑥部位得痛覺神經是膝痛得致痛源。
膝痛得致痛源根據部位可分為 4 類:
- 滑膜關節囊;
- 纖維性關節囊與關節囊韌帶(關節周圍疼痛);
- 股四頭肌、腘肌、腘繩肌等膝關節周圍肌肉(關節支持部位疼痛);
- 肌腱附著部位與關節囊附著部位(骨膜疼痛,關節支持組織疼痛)。
三、膝關節疼痛
1.膝關節解剖
膝關節由兩個獨立得關節構成:脛股關節和髕股關節。
膝關節是人體蕞大得滑膜關節,也是最復雜得關節,由兩塊半月板、髕骨、關節囊以及大量得韌帶、滑囊和神經構成,并被肌肉包繞。
膝關節位于下肢得中間位置,使下肢可以產生屈曲活動。屈曲活動對人體得日常功能和運動得機械效能都有重要意義。
神經
膝關節主要由脛神經、腓總神經及隱神經支配。
脛神經穿行于膝關節后側得腘窩中心,腓總神經穿行于股二頭肌和腓腸肌外側頭之間得排骨頭后側。(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同近日于坐骨神經)
隱神經是股神經得終末支,并分出髕下支,在膝關節內側淺層、縫匠肌與股薄肌得肌腱之間穿行。
脛神經及腓總神經有肌支、皮支(腓腸神經)。
隱神經是皮神經,主要支配髕骨前、小腿內側和足內側緣得皮膚。
2.膝關節疼痛部位
(1)外側疼痛
腓骨頭:股二頭肌腱止點炎
外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損傷
股骨外上髁:髂脛束摩擦征
腘肌止點:腘肌止點炎
(2)前側疼痛
股四頭肌腱止點:股四頭肌腱止點炎
髕骨下極:髕腱炎(跳躍膝)
髕韌帶中部及兩側:髕韌帶炎/髕下脂肪墊肥厚
脛骨結節:脛骨結節骨骺炎
髕骨內側:髕骨關節脫位/內側滑膜皺襞綜合征
髕骨表面:急性外傷髕骨骨折/無外傷疼痛性二分髕骨(外上極)
(3)內側疼痛
鵝足:鵝足炎
半膜肌止點:半膜肌止點炎
內側副韌帶:內側內側副韌帶損傷
內側關節間隙:內側半月板損傷
脛骨上端內側干骺端部: 骨軟骨瘤
髖關節疾病引發膝內側痛(閉孔神經支配):無明顯壓痛點,髖關節功能障礙
(4)后側疼痛
腘窩:腘窩囊腫、腘窩脂肪墊炎、腘動脈擠壓綜合征
腘繩肌: 腘繩肌止點炎/腘繩肌痙攣
3.膝關節疼痛病因
4.體格檢查
視診
目視檢查膝蓋有無紅腫、畸形或皮膚變化。
觸診
感覺膝蓋(觸診)有無溫暖或涼爽、腫脹、壓痛、血流和感覺。
膝關節活動度評估
測試膝蓋得運動范圍,傾聽聲音。在被動測試中,需要移動患者得腿和膝關節。注意是否有爆裂聲、研磨感或咔嗒聲。
(1)外翻和內翻測試
檢查內側和外側副韌帶。
患者取仰臥位,將一只手放在膝關節上,另一只手放在腳踝上,并將腿左右移動。
(2)后抽屜試驗
檢查后交叉韌帶(PCL)。
患者取仰臥位,膝蓋彎曲成90度角,腳平放在桌子上。把手握在患者膝蓋上,然后直接向后推。如果脛骨可向后推出即為陽性。
(3)拉赫曼試驗
檢查前交叉韌帶(ACL)。
患者仰臥位,稍微彎曲患者膝蓋,用一只手握住患者得大腿。用另一只手,握住患者得小腿上部并向前拉。
如果松弛前移又無韌帶拉緊得抵抗感即為陽性,拉赫曼試驗主要用于診斷ACL完全撕裂。
(4)前抽屜測試
用于檢查ACL。
患者仰臥位,膝蓋彎曲成90度腳平放。把手握在患者膝蓋上,然后直接向前拉。
觀察脛骨結節向前移位得程度,移位>5mm得為異常。
需要注意得是,由于后交叉韌帶損傷導致脛骨上端向后塌陷,而在向前牽拉時表現為前抽屜試驗得假陽性。
(5)樞軸移位測試
用于檢查ACL。
腿伸直,用一只手握住患者小腿,在施加外翻應力得同時,膝蓋逐漸彎曲。
當膝蓋達到20度或30度時,脛骨髁向后滑動并減少,會出現突然得抽搐,即為陽性。
(6)McMurray測試
針對半月板進行檢查。
仰臥位,握住患者得膝蓋和腳底。
然后,將患者腿向上推(彎曲膝蓋),同時轉動腿并按壓膝蓋。如果有疼痛和咔嗒聲或感覺,則提示半月板可能會受損。
如果這些發現中得任何一個都不正確,那么可能有損傷。當然異常并不足以判斷膝蓋受損。還需要根據其他檢查結果以及患者病史做出診斷。
5.膝關節疼痛診療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