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現代快報訊(記者 龍秋利 文/攝)“辭職一周后,我就開始了自己的后備廂創業。”奔三之際,南京人王澔然偶然間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5月份還在擺攤的他,10月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餐具店。每一家走進店鋪的顧客,一定都會聽見老板一聲熱情的“歡迎光臨”。創業大半年了,雖然事業才剛剛起步,但是王澔然覺得未來一切可期。
△小店充滿了生活氣息
打拼六年,還是辭了
“當工作變得越來越煎熬,我意識到自己可能撐不住了。”
在房地產行業干了六年,王澔然對銷售這份職業逐漸感到厭倦。王澔然笑著稱,當時的自己可謂“負能量滿滿”,每天好像都在做無意義的事情。
但是他并非一個不現實的人,身上的房貸和來自小家庭的責任讓他不敢輕易辭職。此時,妻子給予了王澔然莫大的支持:“不就是一份工作嗎?錢總能掙到的,我更希望你能開開心心的。”
雖然是最樸實的話語,但是對于王澔然是莫大的鼓勵。猶豫了一個月后,他終于決定辭職,離開了自己曾呆了六年多的公司,離開了自己朝夕相處的同事們。
賣餐具,從后備廂擺攤開始
“是有過一段時間的迷茫,但不多。”王澔然打趣地說,因為辭職后沒幾天,他就萌生了賣餐具的想法。
這個決定倒并非一時興起,因為夫妻倆都喜歡淘些好看的餐具家用。 “契機是我們搬家的時候,老婆帶著我一起買了很多餐具回來,我倆都很喜歡這些可可愛愛的小玩意。”辭職后,王澔然覺得與其閑著,不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創業之初在后備廂擺攤
“5月15日正式辭職,5月23日第一次擺攤。”王澔然和妻子都是行動派,在決定賣餐具的第二天,甚至直接去了趟義烏。回想起當時,似乎冥冥中一股沖勁兒支撐著自己。王澔然用這些年攢下來的錢批發了一堆碗碟,成為了眾多在后備廂擺攤的年輕人之一。他坦言,雖然一開始有些抹不開面子,但是賣出東西的那一刻,成就感戰勝了“社恐”。
但他終究還是下海經商的“小白”,去哪里尋找靠譜的貨源?在哪里做買賣更合適?王澔然細細回想了一下自己創業的經歷,似乎始終離不開貴人相助。“因為之前愛買碗碟,所以加了不少老板,結果這些老板逐漸發展成了同行。”王澔然笑了笑,一路上自己遇上的同行似乎都很友善,甚至遇上一個從業幾十年的大哥,愿意一點點教他如何挑貨、進貨、賣貨。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在擺攤的實踐中,王澔然一邊學習,一邊積累經驗。
△店主向記者展示其景德鎮淘回來的餐具
“一開始,我總是一個人埋頭干,也吃過虧。”王澔然向記者解釋,陶瓷制品的進貨有個特點,就是必須按整箱的規格買回來。他打了個比方,若一個碗有四種花色,一箱是48個,必須全部買回來,而不能單買某種花色或只買你想要的數量。后來,王澔然才知道可以和信任的同行一起進貨,再互相分攤,從而減少商品的囤貨量。
△王澔然家里堆滿了貨
但王澔然家里的餐具還是日益增多,大大小小的地方都占滿了堆成山的碗碟。連妻子都調侃:“再不開店很難收場了。”就這樣,小攤主開始進階成小店主。
從打工人到小店主
“盤下夫子廟邊的這家小店也算意外收獲,妻子店里的一個顧客因懷孕要轉讓店鋪,碰巧遇上了正在找店鋪的我們。”王澔然覺得自己很走運,遇上了好心房東,就連店鋪的裝修也沒有太大改動。
△店主王澔然正在整理商品柜
一點點將精挑細選的餐具填進來,設計上專屬于自己的logo,再擺上各種體現店主小心思的裝飾品,一家飽含著店主心血的餐具店,在去年10月份誕生了。
突然變成一店之主,王澔然顯然有些不適應。“當時的自己還是打工人思維,總等著別人給我安排工作,回頭一看,原來現在我必須給自己安排工作了。”
不過很快,在妻子的鞭策下,王澔然開始慢慢轉變工作方式。給小店制定銷售業績、每天早上列當日計劃、管理各類社交平臺賬號的運營,王澔然找到了經營店鋪的節奏,對待小店也越發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今年春節期間,王澔然只休了三天,就開門營業了。王澔然知道,只要小店的門開著,就會有生意做。“如果第一次來的顧客看到店關著,撲了空,很有可能他以后都不來你的店了。”
在王澔然眼中,創業并不等于“自由”,也可以說是另一種方式的“禁錮”。“雖然大體上我們掌握了自己的工作時間,是別人羨慕的對象,其實自己心里時時刻刻都想著店鋪,而且從早到晚都要在這里。”
但是必須承認的是,經營店鋪的獲得感和滿足感是更強的。曾經的王澔然總覺得,雖然每次售出去的房產都是上百萬,和自己的關系微乎其微。但是現在小店的每一筆生意都是屬于自己的,這恐怕也是創業才能給予的成就感。
創業=腳踏實地+“一點點”沖勁
王澔然的小店有個很有趣的名字——“瓷職”,不少年輕人看到都會被吸引過來并發出會心一笑。而讓小店真正立足的,還是商品的物美價廉。
△小店內景
“我們盡量讓所有的商品都和網購的價格差不多。”王澔然妻子表示,網購確實有價格低廉的競爭優勢,很多顧客會在店內拍照搜索同款比對價格,發現原來店里的價格和網上差不多,才放心地買。
△含有兔年元素的小碟子
光顧餐具店的大多數是年輕人,小店溫馨的裝修和五顏六色的餐具總是會吸引過路的客人進來。在記者采訪的兩個小時內,店里至少來了七八對年輕情侶,有的給自己買了馬克杯,有的給寵物買了餐盤。
但小店的受眾遠不止年輕人。王澔然妻子分享曾來這里買餐具的老奶奶:“她看中了一套很可愛的油鹽罐,一開始猶豫要不要買,但轉念一想自己這個年齡與其在意別人的眼光,喜歡更重要,于是買下了這套可愛的餐具,這也同樣鼓舞了我。”
目前,王澔然的店似乎不能算是“網紅店”。雖然去年11月,也曾因某社交平臺上的分享貼而小火了一次,來了不少慕名打卡的顧客。但更多時候,還是靠積累起來的老顧客和偶爾來到景區附近的路人光顧,客流量不算多。
“我覺得創業要從事自己熱愛的領域,但同時你必須有勇氣去承擔賠錢的風險。”開店的收入必然不比上班穩定,有時一個月只能賣5000元,有時能收入過萬,王澔然的心情也會隨著營業額而起起伏伏。
但對王澔然而言,創業的收獲是大于后悔的,小店生意也比他之前的預期要好。而且隨著經濟發展環境的逐漸好轉,他開始期待自己的小店迎來新的轉機。“作為創業者,除了腳踏實地,沖勁兒也很重要。當你下定決心去做某件事時,就一定要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