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 分時四驅,×
- 適時四驅,√
- 全時四驅,√
不討論越野,本篇只講能夠提升車輛行駛穩(wěn)定性,以及在濕滑地面與冰雪路面上能有效發(fā)揮作用的四驅。
分時四驅只適合用于越野,冰雪路面不建議使用!
沒有看錯,最適合越野的分時四驅并不適合冰雪路面駕駛,更不能用于正常干燥路面的公路駕駛;原因很簡單,因為這種四驅的定義就是“分時”。這些車使用的四驅平臺是基于“前置后驅”平臺打造,通過加入“分動箱”和前后傳動軸來實現(xiàn)四驅。
分動箱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把動力一分為二,各自輸出到前橋和后橋;前后橋都有一個“差速器”,動力先到各自的差速器,再通過連接左右車輪的半軸(傳動軸)將動力輸出給車輪。
差速器的功能是保證車輛可以轉彎。
汽車的四個車輪的轉彎半徑各不相同,但是車輪的尺寸和型號是一樣的,那么車輪的周長也會一樣;于是車輪以相同轉速駛過的距離也會等長,可是車輪的轉彎半徑不一樣長,轉彎時就像是以圓心為中心、以車輪為筆來畫圓,筆頭的滾珠轉速相同則劃出的圓的周長就會一樣,反之在半徑不同的前提下,必須讓圓珠以不同的轉速運轉才能畫出周長不同的圓圈。
差速器的作用就是讓車輪以不同的轉速轉動,以保證轉彎時四個車輪不會互相較勁。
通過分動箱傳遞到前橋和后橋的差速器上的動力,會與連接車輪的兩側半軸“相互作用”,可以理解為“較勁”;行駛阻力大的車輪會推走更多的動力,獲得的動力則少,轉速則低;反之行駛阻力小的車輪則會獲得更多的動力,汽車在轉彎時會改變車身姿態(tài),會改變各個車輪的壓力,壓力直接決定摩擦力、摩擦會決定車輪滾動阻力的大小,滾動阻力則是與差速器輸出動力較勁的作用力。
動力也就會自然而然的“按需分動”了。
其實動力在分動箱的位置就需要“按需分動”,因為轉彎時、爬坡時、下坡時等場景中,前后輪的滾動阻力也是會有差異的;可是分時四驅的分動箱里沒有差速器,結合到四驅就只能按照前后等比的標準分動,車輛轉彎則會出現(xiàn)“前后橋較勁”的問題。
分時四驅的車輛在越野時是要“強行轉彎”的,說白了就是強行轉動方向盤給車身一個方向,隨后車輪滑動到軌跡線上再進行修正;可是在冰面上一個輕微的側滑就有可能讓車輛失控,所以這種四驅不適合在冰雪路面上使用。正確的方式是用后驅(2H),配合防滑鏈才能有效防滑。
適時四驅和一般的全時四驅都可以用于冰雪路面,適時四驅車往往都會有幾個不同的駕駛模式。
比如:
在正常駕駛中,適時四驅車為前輪驅動或后輪驅動,以發(fā)動機橫置前驅平臺打造的四驅車為前驅和四驅的切換,比如哈弗H6、大狗,昂科威,探界者等;以發(fā)動機縱置后驅平臺打造的四驅車為后驅和四驅的切換,比如探險者或哈弗H9。比較特殊的是奧迪汽車,其Quattro適時四驅系統(tǒng)是縱置四驅,但卻是前驅和四驅的切換,這個設定主要是其縱置兩驅車為前置前驅,是為了節(jié)省成本打造出的畸形產(chǎn)物。
橫置四驅車沒有分動箱,后輪的動力通過取力器從變速器里直接獲取,并帶動后傳動軸運轉;正常行駛中的后傳動軸在空轉,前輪打滑的時候會自動切換為四驅,實現(xiàn)四驅的方式為后橋的“多片式離合器限滑差速器”壓緊離合器抱住后傳動軸以獲取動力。
這種限滑差速器是有普通差速器“按需分動”的功能的,所以在任何路面上都可以使用。
如果車輛沒有雪地或其他駕駛模式,帶前輪打滑后也能切換為四驅,只是在打滑的時候需要注意控制車身姿態(tài);反之,直接切換到特殊模式就等于切換到四驅了。
縱置適時四驅也是有分動箱的,分動箱里面集成了相同的限滑差速器,能實現(xiàn)的結果是一樣的,控制模式也一樣;對于沒有特殊駕駛模式的車輛,區(qū)別無非是后輪打滑后才能切換為四驅。
全時四驅車也分為橫置和縱置兩類,橫置全時四驅以使用瀚德系統(tǒng)的大眾汽車或沃爾沃等品牌的SUV為主,正常模式中的后輪有5%的動力,特殊模式中會以大比例分動;這套四驅也是起到提升駕駛穩(wěn)定性的作用,并不適合越野。
縱置全時四驅車有榮威RX8,福特撼路者,紅旗HS7等,其中紅旗HS7是SUV,其他車輛都屬于越野車,區(qū)別主要是車身結構;其實哈弗H9、坦克300城市版和坦克500的適時四驅也可以定義為全時四驅,因其都有4H模式,在該模式里就是全時四輪驅動。定義為適時四驅主要是為了體現(xiàn)出節(jié)油,所以這些車其實都很不錯。
在雪地駕駛時也可以使用特殊模式,或者通過M擋(手動換擋模式)以高速擋起步,合理控制剎車距離也是可以保證駕駛安全的。電動四驅沒有機械耦合的復雜結構,可以隨意使用,或配合雪地模式。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發(fā)布,保留版權保護權利
喜歡我們的內(nèi)容請點贊關注轉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