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是個大話題,可以說的太多了。作為一個上了幾十年學,如今也還在學校工作的我,也不能說自己就真的會讀書。學習如何讀書,發現好書,是我最愿意做的事情。
常聽很多家長說自己的孩子不讀書,我的心里很納悶,因為我真的不信會有不愛讀書的孩子。是的,我不相信。
當然,很多不好的閱讀體驗和不合適的書單,會打擊孩子的胃口。就好比人吃飯,一個不擅長做飯的媽媽,不琢磨孩子愛吃什么卻總說自己孩子挑食不聽話,孩子不委屈嗎?
糟糕的書單也是禍首,曾經我也追書單,校內的校外的,官方的野生的。但當我發現我二年級暑假的孩子被老師要求讀《星期三的戰爭》時,我清醒了。
只有兩個可能,老師根本不了解他二年級的學生的心智,或者,更離譜的———她自己也壓根沒讀過這本書。
所以,要想賦予孩子閱讀熱情,離不開家長的細心發現和老師的良心引導。
今天說點什么呢,說說思維和想象的懶惰吧。
不論孩子,還是成人,閱讀時在不同程度上所固有的最嚴重的干擾是思維的懶惰和想象的懶情。
冥思苦索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件傷腦筋的事。
例如,在書中遇到描寫的段落。讓你把作者所描面的東西生動而連貫地想象一下,有時是很費勁的。
我們“懶得”費勁,那么描寫對我們也就等于白費了。或者在書中我們遇到了不懂的地方,為了把它搞懂,應當集中全部精力和思想,有時許只要稍微努力就行了。但我們 “不想” 花這點力氣,就直接往下讀了。
讀論文等科研文獻時,當作者論證什么的時候,我們應該分析他的論據和研究方法,但此刻要求思維處在一定的緊張狀態,于是我們很快就滑到下面不需要這種努力的地方去。用最低限度的努力使思維和想象處于最低的緊張程度的情況下進行閱讀,這是一種常見的傾向性。
然而它是閱讀的最大阻力。
一個人在其它方面可也許是熱愛勞動的,甚至在閱讀和學習方面也是如此。例如,他常常讀一些巨著,耐心地整頁整頁地死記硬背,不僅如此,只要是不需要進行緊張的思維,他還準備成卷地背誦!
正是由于這一點 “死記硬背成癖”代替了正確閱讀。所以這不能完全歸咎于注意力的懶惰。因為注意力在其它活動領域中進行得好極了。你會說,孩子打游戲,抄同學筆記,他們很能堅持,這是沒有專注力嗎?是啊,所有這些不需要耗費他們不喜歡的那種腦力的活動,即便三天三夜也不累呢。再例如,有的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
集中注意力,毫無錯誤地計算和抄寫龐大的數字表格,但只要稍一涉及到思維和想象,他就無能為力了。
每個渴望好好讀書的人都必須同這個妨礙進行深入閱讀的最大的敵人作斗爭。
到了高年級,需要大量的自學,這種惰性思維對自學的害處也特別大。
中午就說這么多,下一次聊閱讀過程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