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
墨遠庭軒
古代文學研究生,專注古詩文20年
春節(jié)、端午、中秋、重陽,是我國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個節(jié)日,在我們的生活中都無比重要,人們常常通過詩詞,表達特定境況下的特定情感。我們通過四首詩詞,感受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古人的喜怒哀樂。
--01--
元日
王安石 〔宋代〕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節(jié),在古代叫作元日、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描寫春節(jié)的詩詞很多,最著名,最充滿喜樂氣氛的,就數(shù)王安石的這首元日了。
在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jīng)過去了,人們沐浴著和煦的春風,暢飲著屠蘇美酒,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02--
端午即事
文天祥 〔宋代〕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fā)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端午節(jié)是為紀念屈原而誕生的。相傳,戰(zhàn)國末期,屈原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而死。人們怕江河里的魚蝦吃掉屈原,紛紛往河里投粽子。
在后代的演變中,端午,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祈福、消災的節(jié)日。人們在這天飲雄黃酒、賽龍舟、掛彩線、吃粽子。
文天祥的這首《端午即事》,寫于宋恭帝德祐二年,即公元1276年,當時,文天祥奉詔出使,到元軍兵營與之談判,因據(jù)理力爭被扣留。在伺機逃脫后,又受謠言所害,誣陷他叛國通敵。在這樣不被理解的情況下,文天祥寫了這首詩,表明自己愛國的赤誠肝膽。
這首詩的意思是:
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這天,你贈與了我一枝艾草。故去的人已看不見,新結交的朋友又在萬里之外。
往日,一心一意只想為國盡忠,現(xiàn)在已經(jīng)白發(fā)蒼蒼。我想要從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遼海阻隔,太過遙遠。
--03--
水調歌頭
蘇軾 〔宋代〕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現(xiàn)在也是一個僅次于春節(jié)的重要節(jié)日。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四十歲左右,當他他在山東的密州任職。
這首詞是寫給他的弟弟蘇轍的。蘇軾有一個姐姐,嫁給了他們的程氏表哥,但是舅母婆婆,并不待見這個兒媳,結婚沒幾年后,蘇軾的姐姐就去世的。為此,蘇家和程家結下恩怨,幾年不曾往來。
后世杜撰的蘇小妹,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在一些話本故事里,說蘇小妹嫁給了秦觀,還有新婚夜三難夫婿的佳話,這大概是后人太仰慕蘇軾的才華,才杜撰出來的。
蘇父和蘇母也已離開人世。人生天地間,只剩下蘇軾和弟弟蘇轍,相互依靠,相互扶持。
中秋之夜,家家團圓,蘇軾難免思念自己的弟弟,于是,寫下這首詞以寄情。
這首詞的意思是:
像中秋佳節(jié)如此明亮的月亮,幾時能有?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天上的宮闕,現(xiàn)在又是什么日子。
我想憑借著風的力量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jīng)受不住寒冷。
我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里比得上人間的煙火暖人心腸。
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照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可又為什么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人生本就有悲歡離合,月兒也常有圓缺之變。
想要在人團圓的時候月亮正好也圓滿,這樣的好事自古就難以兩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都能平安健康長壽,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賞明月。
--04--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唐代〕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才十七歲,一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在一個十七歲的少年的筆下誕生,就這樣千古流傳了。
王維的家是山西永濟的,永濟在華山以東,這里的“山東”指的就是華山以東,而不是現(xiàn)在的山東省。
當時,王維在河南焦作的云臺山,恰逢重陽,詩人客居在外,無法與親人團聚,在登上茱萸峰時,就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這首詩的意思是:
我一個人獨自在他鄉(xiāng)做客,每到團圓的節(jié)日更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頭上插滿茱萸,卻少了我一個人。
墨遠庭軒,這里有最美古詩文,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