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正月份馬上就要畫上句號了,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流傳著不少和正月相關的農諺。
其中筆者就聽人說起過“九出正月,餓死老爺”這樣一句老諺語,它說的是什么意思呢?今年多了一個閏二月,后面會有倒春寒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九出正月”指的是什么?對于今年的天氣,村里不少老人是比較擔憂的。因為在去年好多地方長時間都是處于干旱少雨的天氣。
而今年才剛立春,在南方不少地方就是持續的陰雨天氣。比如筆者的家鄉這邊,現在都已經連續下了近一周的雨了,查閱了一下天氣預報,后面這大半個月也基本都是被雨水覆蓋了。
再聯想到之前筆者和大家所分享的今年是“一龍治水,十牛耕田”,老話說“龍多了不治水”,而今年是“一龍治水”,從這來看雨水會比較充足啊,這也是為什么好些農民對今年的天氣擔憂的原因。
立春后馬上就要雨水了,對于農民來說最擔心的就是在后面出現“倒春寒”的天氣了,尤其是今年還多了一個閏二月。閑話不多說,聊回正題“九出正月”。它的意思是說農歷正月份還沒有過完,但“數九”就已經結束了。
所謂“數九”,這是古人發明的一種計算寒天與春暖花開日期的方法,其具體起源于何時,沒有確切的資料,但卻在我國民間一直口口相傳。
因為在傳統文化中,九是一個“極數”,也是一個“至陽”之數,古人認為“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著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著寒去暖來,春耕的時候也就到了。
數九現在基本都是從冬至節氣這天開始的,但是在古代卻是“冬至逢壬數九,夏至三庚入伏”,就是冬至節氣以后第一個“壬日”才數九,而夏至節氣后第三個“庚日”才進入三伏天。目前日歷上都是以冬至節氣這天開始數九,其中三九、四九期間一般是最為寒冷的,等到九九以后也就“出九”了。
而去年的冬至是在2022年12月22日,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數九了,其中經過81天后就“出九”了,這一天是在2023年3月13日(農歷二月二十二日)。
我們從日歷中也能看得出來,今年的春節是在2023年1月22日(四九第5天)開始的,正月的最后一天是在公歷的2月19日,這天是正月二十九日,同時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
從這些也可以看得出來,今年的正月有“九”的,就連農歷二月份也是有“九”的。
為何會“餓死老爺”?如果農歷正月份就已經“出九”了會怎么樣呢?其結果就是“餓死老爺”。
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如果正月份就已經出九了,那么這一年將不太平,也就不是風調雨順的年景,在立春節氣后容易出現倒春寒的天氣,這樣會導致農作物減產,而糧食產量降低了,家家戶戶都沒有食物可吃了,老人就會被餓死。
類似的農諺還有“九出正月,餓死豬狗”,或者是“二月沒九,凍死豬狗”等,它們的意思都是相似的,都是說如果提早就“出九”了,這不是好事,后期容易出現倒春寒這樣的氣象災害。那古人這話有沒有道理呢?
這是因為在古代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現倒春寒;春脖長,回春晚,一般少有倒春寒”。它的意思是說“春脖子”短的年份,一般天氣回暖比較早,但是往往在后面就容易出現倒春寒。而春脖子長的年份,回暖就會比較晚,因此不太容易出現倒春寒。
而這個春脖子長短,也就是看立春節氣的時間點,如果是在春節前立春了,也就是臘月份就已經立春了,那么就是“春脖子”短,而在春節后立春,這樣就是“春脖子”長。
而數九又是對應著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的,因此如果春脖子短的話,那么“出九”也就早。相反,春脖子長,“出九”也就要晚一些。比如在2020年就是“九出正月”,因為第二年的立春節氣提前到了臘月二十二日,所以當年是春脖子短,在正月二十八就“出九”了。
寫在后面今年是在正月十四立春,基本都已經要過完春節了,因此是春脖子長,以此來看今年出現倒春寒的概率不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因為多了一個閏二月,在農歷三月十七日就要立夏了,意味著今年的立夏較往年來得早,可能夏季比較漫長哦,而這對于作物的生長是有利的。
何況在今年還是雙春年,俗話說“一年兩個春,黃土變成金”,根據古人的經驗來看,今年將會是一個豐收年,希望農民種什么就收獲什么。
至于具體會不會出現倒春寒,這個估計無人能給出答案,建議大家還是多關注當地的天氣預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