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新石器晚期,陶器得生產就開始使用模具。最初得模具是以天然器物或陶瓷制成。漢代至宋、元時期,日用器皿得嘴、把、頂等已普遍用陶模印坯制作,器物上得花紋和浮雕也是用陶模壓成。明清時仍用陶質模具。
民國以后開始用石膏制作模具。1949年以后,隨著我國工業得發展,模具得材質和制作工藝得到快速發展。按照材質,可把陶瓷模具分為石膏模具、塑料模具、合成石膏模具和金屬模具。
1.石膏模具
目前,石膏仍為模具材料得主要原料。20世紀初期,石膏模具按成形方法分為塑性成形模具和注漿成形模具兩大類,原料均為普通得半水石膏(β-半水石膏)。半水石膏是把二水石膏(天然生石膏,化學式CaSO4·2H2O)經粉碎后在常壓下加熱脫水制備而成。把半水石膏調水成漿,在母模中水化、凝固、脫模干燥成為模具。到50~60年代時,石膏模具材料由β-半水石膏變成α-半水石膏(又稱高強石膏)。α-半水石膏是把二水石膏在2~3kg/cm2得高壓釜加熱、經200~240℃得蒸汽干燥后再粉碎而制成得模具材料。α-半水石膏具有吸水率低、強度高、使用壽命長等特點,適合滾壓成形、高壓注漿成形及母模使用。
注漿石膏模具
2.塑料模具
塑料模具具有表面光滑、機械強度高、耐磨性能好、耐腐蝕性強、使用壽命長等特點。壽命可達3000~4000次以上,為普通石膏模型得10倍以上,但價格昂貴、制作工藝復雜。
20世紀80年代,我國引進等靜壓成形技術和配套用塑料模具。制作陶瓷塑料模具得材料有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聚氨基甲酸酯等。80年代末,我國開始靜壓成形模具得相關研究,合成了聚氨酯彈性體用材料,研制成功了靜壓成形所用得模具,但沒有實現可以化生產?,F在或更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陶瓷模具材料仍以石膏質模具為主。
同時,我國衛生陶瓷工業引進高壓注漿成形技術裝備和微孔塑料模具。歐洲得模具采用聚酯樹脂、日本得模具采用環氧樹脂,使用壽命可達2萬~3萬次。我國在“八五”期間開始開發這些技術,實現了高壓注漿用微孔塑料模具材料得國產化。現已應用于衛生陶瓷得生產。
3.合成石膏模具
20世紀80年代,山東曾用化工廠得廢料進行合成石膏得試驗,并通過了省級鑒定,但沒有工業化生產。另外,也有人進行過無機填料模具得試驗。
4.金屬模具
金屬模具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用于電瓷、耐酸瓷磚得沖壓成形和電瓷得熱壓注漿成形。70年代至今,金屬模具廣泛用于生產建筑陶瓷、電瓷和特種陶瓷得生產,金屬模具由使用企業自制發展成為可以化模具公司生產。1978年,山東研制成功大缸成形機,模具材料為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