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據我觀察,現在大多數人的精神內耗,都是想得到,卻無法得到。
如果佛系一點的話,得不到就算了,也有可能獲得一些阿Q式的精神勝利。
但是,我發現很多人,都是長久地內耗,長期地處在不平衡、不快樂的狀態中,卻也不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
其實,想要得到,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很多人最終要的那個結果,其實也算不得欲壑難填,不是很過分。
那么,這中間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呢?我分析的原因有兩個:要么害怕失敗,沒有付出行動,只想著天上掉餡餅;要么是行動了,但是努力不夠,堅持的不夠久,最終以放棄告終。
這里很想用一句雞湯點醒長期內耗的人:行動,就有可能成功;但不行動,就一定不會成功。
道理都懂,可就是做起來很難。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不講行動的重要性,就掰扯掰扯如何讓自己立刻行動起來。
1.不論成功、失敗,經歷都是財富
在日常交往中,我們會發現,那些經歷豐富的人,往往是人群里比較耀眼的存在。
因為跟他們談東西,都很實在,特別是親身經歷過的故事,往往自帶吸引人的魅力。
而且,我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這些過來人,給出的一些人生或工作經驗,更具有可操作性,能讓你少繞很多彎路。
當回首往事時,成功還是失敗,都變得不是很重要,而是那種經歷過后的滿足,讓人有一種人生沒有虛度的愉悅感。
生活中,我就有幾個有著豐富經驗的老大哥,有時候我的心有點慌的時候,跟他們聊個天,那些他們經歷過的事情給你一講,你的內心很快就會平復,心里想著“多大點事啊?”
而這個時候,出現一個只懂得講道理的人,給你說他從書上看來的道理,甚至會讓你很心煩。因為紙上談兵的門檻太低,與實際相差甚遠,難以讓人信服。
2.經歷豐富,讓你社交游刃有余
現在,不少人給自己貼社恐的標簽,我覺得特別不好,因為給人一種拒絕與他人交流的感覺。
我曾經深入一些自稱社恐者的內心,他們大多善良、單純,特別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不愿意隨意開口,是害怕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仔細想了一下,這樣的心態,我之前也有,不過隨著時間和閱歷的增長,現在變得可以在社牛和社恐之間自由切換,擁有了“社交自由”。
其實,有這樣的轉變,并非我學了哪本超級厲害的社交秘籍,而是我前半生豐富的經歷。
上學時,我當過學渣,也偶爾學霸附體,我去工地做過建筑工人,也替老爸上過班,在餐廳里端過盤子,在校園里賣過電話卡,當記者時,采訪過達官顯貴,也溝通過三教九流,甚至是監獄里各種各樣的犯人,創過業,成功過,也失敗過……
最終,我發現讓我在社交中游刃有余的,并不是什么技巧了得,而是人生經歷足夠豐富,很容易產生同理心,跟他人產生共鳴,所以交流相處起來,就很舒服。
3.沒有天生的好心態,都是磨出來的
工作中,常常會有一種悖論,我們羨慕某人的好心態,但是我們卻不想效仿他人的經歷。
在我的認知里,還沒見過那種經歷特別少,但心態卻特別好的人。那種無欲無求、躺平的,在我這里不算是好心態哦,我說的好心態是積極且進取的。
好心態,都是經歷多了之后,成功、失敗交替磨練出來的。只有你有足夠的經歷,才會對很多別人看不透、看不懂的東西,習以為常。
在一些經驗豐富的人那里,你現在所有經歷的新困難、新情況,都是過去他們經歷的那些事情的“變種”,他們能一眼看到其本質。
經歷豐富,必然帶來經驗豐富,有了這些豐富的積累,再大的困難,他們也會覺得云淡風輕。
結語:豐盛人生,唯有不斷折騰
在我心里,好的人生,無關成敗,關鍵要精彩,所以能體驗的東西,要盡力去體驗,這樣才無愧于來世上一遭。
當你不害怕失敗的時候,你會爆發出很強的行動力,但凡有機會都要抓住折騰。
當你期待一定年齡的時候,有豐富的思想、認知和談資,你也會義無反顧地行動起來,不愿意將人生浪費虛度。
當你不甘于平凡,就馬上有了行動的動力,而當你行動起來,相信我,你一定不會有太多的精神內耗。
所以,請你一定要認識到經歷的寶貴,然后義無反顧地投身到行動中去,不要在大好的時光里,蹉跎了人生。
你覺得是什么影響了你的行動力?
歡迎留言一起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