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都有大人眼中的“壞毛病”,比如咬指甲、咬手指、咬嘴唇、手到處撓、抖腿抖腳……出于體面、禮貌、健康等各種考慮,很多家長希望找到辦法,幫孩子戒掉這些“壞毛病”。
以咬指甲為例,如果帶孩子去咨詢心理醫生,心理醫生大致會跟家長做如下溝通:
“有沒有觀察:孩子在什么情況下會咬指甲?”
被這么一問,家長可能會有點懵,因為平時只是看見孩子經常咬指甲,觀察到了這個現象,至于孩子咬指甲的時候在做什么事情,或是什么情緒狀態等,不曾有意識去仔細探究。
然而,既然醫生開篇這樣問了,那么也就意味著,這是家長能做到的,且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家長需要去仔細探究。
孩子可能會在什么情況下咬指甲?
見陌生人的時候?準備考試的時候或考場上?日常思考問題的時候?跟別人產生沖突的時候?……
咬指甲的具體情境有很多,對于每一位家長而言,重要的是觀察自己的孩子在什么情境中有這個行為。
因為,行為分析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如果家長清楚地回答了醫生的第一個問題,那么接下來,醫生大致會與家長探討:
“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孩子在這些情境中會表現出這個行為?”
或許很多家長沒有深思過這個問題,更多的停留在了隨口一說“怎么老咬指甲呀”。
醫生為什么希望跟家長探討這個問題?
因為這個問題,可以幫助家長和醫生挖掘出孩子咬指甲這個行為與所處情境的關系,以及這個行為背后的驅動力。
拆開來看:
比如,為什么孩子做題或考試時經常咬指甲?咬指甲可以幫助孩子思考,可以提高考試效率,還是幫助孩子釋放緊張焦慮和壓力?
咬指甲本身是個小動作,它是需要分流走一部分注意力的,顯然它不能幫助思考,不能提高考試效率。
真相了,咬指甲是孩子在釋放焦慮和壓力。
探討到這里,作為家長,對如何解決孩子咬指甲的“壞毛病”應該有了清晰的思路吧——矯治心理。
緊張焦慮這些心理,是咬指甲這個行為的內在驅動力。
分析行為背后的心理,是解決問題的第二步。
解決驅動力上的問題,釜底抽薪。
現在問題變成了:怎樣改掉緊張焦慮就咬指甲這個行為習慣?
從源頭上解決:怕成績不好所以考試時焦慮,那么家長、孩子試著將考試結果看淡一些。
如果源頭上即驅動力上解決不了,試著從行為上解決:思考問題的時候,讓兩只手都忙起來,比如在紙上寫寫畫畫,用這樣的行為替換咬指甲的行為。
如果家長還有再要一個寶寶的想法,那么為避免小寶兒也出現咬指甲的行為,就要思考以下問題:
為什么孩子通過咬指甲來釋放緊張焦慮情緒呢?
心理學的說法是:孩子在嬰兒時期獲得的安撫緊張焦慮情緒的方式如果是哺乳,那么長大后孩子會把類似哺乳的行為當做安撫緊張焦慮的有效方式。
這給家長提了個醒兒:嬰兒不會說話,ta通過哭泣表達ta的需求,而ta的需求不僅僅是餓了要吃東西,還有其他很多:熱了要散熱,冷了要保暖,受到驚嚇要撫慰,感覺周圍環境不安全要最親近的人給ta安全感……如果家長面對嬰兒的這些需求,習慣用哺乳去解決,結果是當時嬰兒可能不哭了,問題貌似解決了,嬰兒習得了這種安撫方式,盡管有些時候,這種安撫方式并不能解決孩子的需求。
做家長不易,嬰兒時期的養育工作對家長來說更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且學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