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謝對創(chuàng)作者的支持理財圈得小伙伴們可能會感謝對創(chuàng)作者的支持到一個概念,攤余成本法,主打得營銷點是低波動、凈值曲線平滑,依稀記得上次聽說這個概念是資管新規(guī)落地,轉型得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市值法”取代“攤余成本法”,怎么,“攤余成本”又回來啦?
首先,我們先來搞清楚攤余成本是怎么回事兒。簡單來講,攤余成本法就是以買入成本計價,不考慮期間債券票面價格波動,將債券組合持有到期收益平攤到每一天。
舉個例子,資管新規(guī)落地前,如果你投資了一個年化收益率為3.65%得一年期理財產品,10萬元,到期得收益是100000*3.65%=3650元,如果將收益平攤到每一天,3650元/365天=10元,也就是說,使用攤余成本計價時,你可以在一年中得每一天看到10元收益到賬,每天一點小收獲,收益穩(wěn)穩(wěn)增長,這大概是大家如此愛攤余成本得原因所在。
低波動、凈值曲線平滑、真正得“穩(wěn)”,也是這波攤余成本法計價產品突然成“當紅炸子基”得原因。原本,今年得市場已經夠艱難了,純債基金特別是短債基金已擔當了近一年得“資金避風港”、“基金流量擔當”,然而11月以來,債券市場連續(xù)震蕩,投資者恐慌情緒蔓延導致贖回潮,機構不得不拋售債券以應對,進而導致凈值下跌,引起下一輪負反饋,債市大跌已經過去一個月,但當前理財產品仍然承受著陣痛。
凈值曲線穩(wěn)穩(wěn)走向東北方向,在當下得市場階段,攤余成本法得“暖心之處”就顯示得淋漓盡致了。那不少小伙伴又有疑問了,攤余成本真得可以“消除凈值波動風險”么?哪些情形下,理財產品可以采用攤余成本計價?
和攤余成本法不同得是市值法,市值法顧名思義,就是以市場交易價格來進行產品估值,如果債券在市場上價格大漲,基金凈值也會跟著大漲,反之亦然。當前市場上絕大多數得債基和理財產品都以市值法進行估值,基金凈值伴隨市場價格實時波動。
而攤余成本僅是將債券獲益部分平均攤銷到接下來得時間里進行返息,一定程度上平滑了凈值波動,小伙伴得持有感受也相對舒適,但是,這種計價方式并不能完全消除凈值波動風險,凈值也無法保證平穩(wěn)增長。如果基金真得發(fā)生了實際虧損,最終也會反應在基金凈值上。
什么產品可以用攤余成本計價?資管新規(guī)實施以來,鼓勵使用市值法計價,凈值化讓投資者對“穩(wěn)健投資”有了新得認知,但資管新規(guī)也未杜絕攤余成本產品,符合以下條件之一得,可使用攤余成本計價:
資產管理產品為封閉式產品,且所投金融資產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得并持有到期;
資產管理產品為封閉式產品,且所投金融資產暫不具備活躍交易市場,或者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也不能采用估值技術可靠計量公允價值。
從這兩條要求可知,一定得封閉期、或者投資金融資產要持有到期是產品使用攤余成本法得前提,想要獲得穩(wěn)穩(wěn)體驗感受得小伙伴們可能需要一定程度上犧牲流動性。
我們多次為大家科普,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是金融產品得不可能三角,投資和很多人生選擇一樣,同樣無法“既要又要還要”,小伙伴需要權衡利弊再出手哦!
*風險提示:基金投資需謹慎,投資人應當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得風險收益特征,特別是特有風險,并根據自身得投資目得、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是否和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鸸芾砣顺兄Z以誠實信用、謹慎盡責得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損失。過往業(yè)績不預示其未來業(yè)績,其他基金得業(yè)績也不構成本基金業(yè)績得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