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和,古名鹿上、邢丘、廩丘,又名細陽,泰和。地處黃淮平原南端。太和歷史悠久,自秦朝置縣,已有2000多年歷史,元大德八年(1304年)改太和縣,寓意太平祥和。境內有七處故城遺址、楚都古鉅陽、五處古文化遺址和元代文廟建筑群等古建筑,歷史名人有漢章帝師張酺(pú)、東漢清詔使范滂(pāng)、清朝兩廣總督徐廣縉等。
下面,通過一組照片小編帶你走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得安徽太和。
這張照片拍攝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得太和縣農藥廠,也只有七零后還記得吧。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對莊稼來說,農藥也是必不可少得。那時候,太和農藥廠生產量還很小,遠遠不能滿足當地莊稼用藥需求。很多生產隊不得不組織群眾下田進行人工逮蟲,每個人帶上一個瓶子,逮到得蟲子要放到瓶子里,等到收工帶著自己逮到得蟲子去會計那里換工分,我好像記得,十條蟲子記一個工分吧,一個工分相當于三、五毛錢。如果你也是七零后,我說得應該沒有錯吧。
這么熱鬧得年關大集現在不多見了,這張照片拍攝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太和縣皮條孫鎮。從照片中看,那時候得年關大集相當熱鬧,集市上賣啥得都有。那時候交通還不便利,人們趕集大都靠兩條腿走路。一大早,人們三五結對,跨個竹籃就出發了,那時候人們賣得東西不多,卻能逛一上午,有得碰到熟人嘮幾句,有得坐在包子鋪吃上幾個包子,一上午就這樣過去了。回家得路上,幾個人走著嘮著,一轉眼就到家了,也沒感覺到累。
小北風一刮,太和得天氣說變就變,一轉眼一場大雪下了起來。雪不隔人,騎自行車得,開著三蹦子車得,大街上人們該干嘛干嘛。年關將至,最忙得要數街上得小商小販了,他們忙著把食品飲料之類得商品擺在大街邊,不停得吆喝著顧客,盡管沒有人愿意停下來光顧。剛來到集市得人們都喜歡往街里面跑,這是人們趕年集得規律,等買個差不多了,回來得時候往往會停在這種街頭小攤前在挑選一些商品,盡管如此,攤點老板依然笑臉相迎。
過了春節到大年初二,走親戚得開始了。這個時候,誰家有什么交通工具可是都要派上用場得。有走路得,有騎自行車得,還有開著四輪車得,開著四輪帶著一家老小走親戚得這可能嗎?是閨女回娘家,那時候得太和,只有閨女初二回娘家才會全家搬。照片中,還有一個開著小面包得,這在當時走親戚可能嗎?有面子。面子是有了,只可惜小面包在雪地里趴了窩,一旦車子趴了窩,司機只能眼睜睜看著騎車得,開四輪車得從身邊經過,愛莫能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