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遇的影帝飆戲,必須看 2020-01-15 00:08閱讀: 昨晚,奧斯卡提名名單出來了。
今年的表演類獎項競爭著實激烈。
有太多教科書級的高能段落。
復仇者聯盟黑寡婦和絕地武士凱洛·倫在《婚姻故事》里吵架。
同時入圍最佳男主和最佳女主。
小李子和皮特在《好萊塢往事》里親密拍檔。
同時入圍最佳男主和最佳男配。
還「有生之年同框」系列的《愛爾蘭人》,影史最偉大的兩位演員羅伯特·德尼羅和艾爾·帕西諾同臺飆戲。
事實上,今年還有一部電影湊齊了兩大影帝。
兩人年齡加在一起將近150,也同時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男主和最佳男配,可謂是百年難得一見的神仙組合。
只可惜,熱度卻被遠遠甩在了后面——
《教宗的承繼》
The Two Popes
本片是頒獎季大熱。
網飛出戰奧斯卡三杰之一(另兩部是《愛爾蘭人》和《婚姻故事》)。
是金球獎唯一一部同時提名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的電影。
這主要得歸功于本片的兩位影帝級人物。
右邊,赫赫有名的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Sir Anthony Hopkins)。
個性沉穩、舉止優雅。
演技更是不用多說。
「漢尼拔醫生」、「福特博士」等經典形象深入人心,尤其是那雙亦正亦邪的眼神,早已成了他的招牌特點。
左邊,與之搭檔的,是戛納影帝喬納森·普雷斯(Jonathan Pryce)。
表演內斂但有力量,不動聲色,卻四兩撥千斤。
更偏重舞臺劇表演的他,電影作品相對不那么出名。
但你一定看過他的表演——
《權游》中的宗教狂熱份子「大麻雀」。
兩大神仙戲骨同臺飆戲,本片的對手戲自然是精彩絕倫,無以復加。
更別提,還有《上帝之城》的導演費爾南多·梅里爾斯;
與好萊塢金牌編劇,堪稱「影帝收割機」的安東尼·麥卡滕助陣(《波西米亞狂想曲》、《至暗時刻》和《萬物理論》)。
高口碑是意料之中的。
豆瓣8.5分,爛番茄89%。
只不過比起其他頒獎季熱門動輒幾十萬的豆瓣評論,《教宗的承繼》目前在國內實屬冷清掛的。
主要原因,還是在于題材。
本片所聚焦的,是當代天主教歷史上一個關鍵時刻——
兩代教宗之間的權位交接。
在我們國家,宗教本就不是主流話題。
一個遠在梵蒂岡,關乎宗教領袖的選舉、迭代,還帶有半傳記性質的故事,自然聽起來讓人提不起太大興趣。
想當然地就覺得會悶,無聊。
魚叔本來也做了這樣的心理準備,實則發現,是自己想得太片面。
在宗教議題的外殼之下,這個故事的核心,是權力斗爭、觀念碰撞。
是剝離宗教的「神性」,走向「人性」。
所以這部片子真正面向,反倒是那些對宗教不了解、不感興趣的觀眾。
和所有的社會組織一樣,隨著歷史的發展,天主教內部也分裂出了兩派力量。
保守派和進步派。
本片的兩位主角,分別是兩個陣營的代表人物。
以約瑟夫·拉辛格(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為代表的保守派,偏重維護傳統精英形象。
反對墮胎和避孕、禁止教職人員婚配、公開抨擊同性戀群體。
而以豪爾赫·貝格里奧(喬納森·普雷斯飾演)為代表的進步派正相反。
他們親民、崇尚節儉,常常為窮人和弱勢群體代言。
對生育、婚戀議題持有更為開放的想法,并呼吁天主教的理念應該順應時代發展。
原本,兩派人馬在教會內部各有各路。
直到2005年,若望·保祿二世去世,新一屆教宗的選舉成為了他們正面交鋒的契機。
選舉教宗的秘密會議一共進行了四次。
前三次都由于沒有達到2/3以上贊成票的標準而作廢。
兩派人馬的的勢均力敵,可見一斑。
直到第四次,保守派終于以微弱的優勢勝出,約瑟夫·拉辛格當選新任教宗本篤十六世。
而作為失利者,貝格里奧則回到母國阿根廷繼續任職主教。
不過,故事轉折這才剛剛開始。
在本篤十六世上位的短短七年之內,天主教內部就接二連三地迎來了諸多問題——
梵蒂岡銀行危機、內部派系斗爭、教宗助手入獄等等。
其中最為致命的,是震驚世界的「虐童丑聞」。
隨著輿論愈演愈烈,教宗本人也被卷進了旋渦之中。
西方媒體連番爆出本篤十六世曾經忽視、甚至協助掩蓋過神職人員的虐童行徑。
時間來到了2012年。
不堪重壓的本篤十六世產生了退位的想法。
然而對于他這樣一個保守派來說,主動退位的念頭其實是非常反傳統的。
因為作為天主教會的最高領袖,教宗一直以來實行的都是終身制。
另一邊,對教會保守觀念與糟糕現狀無法繼續認同的貝格里奧也準備請辭。
就這樣,各懷目的的兩個人展開了三場精彩的談話。
第一場對話,聊得并不開心。
兩個人觀念分歧嚴重,火藥味十足。
本篤十六世看貝格里奧渾身上下都不爽。
比如貝格里奧鞋帶掉了腳直接踏到椅子上系,本篤十六世一臉吃驚又嫌棄,覺得是極不得體的行為。
可即便百般不喜歡,還是不允許他辭職。
倒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教宗選舉時最大的對手主動要求脫離組織,不就是等于默認這個教會已經糜爛不堪?
而此時的貝格里奧也是挺剛。
如同抱著一種我反正要辭職了也不怕得罪老板的勁兒,毫不諱言。
就連對方拋出「你認為教會正在衰落么」這種送命題時,都直接點頭,毫無求生欲。
他不但不認同教宗的保守理念,更是直接批評教會「故步自封,不懂得與時俱進」。
甚至毫不忌諱地談起了「虐童丑聞」的雷點話題。
本篤十六世默不作聲,兀自走了。
兩人不歡而散。
第二次會談是在當天晚上。
兩人各自用過晚餐后,身心也都放松了下來。
繞開宗教話題,聊起了音樂、藝術。
本篤十六世老人家開心,甚至親自彈奏了一曲。
通過更為世俗的話題,放下戒備的兩個人,更容易展露真實的自己。
同時也再次呈現出了他們的不同。
以音樂為例。
崇尚精英主義的本篤十六世熱衷于古典音樂。
他所喜歡的大師貝德里赫·斯美塔那,瑞典歌手札瑞·朗德爾,作品大多都在二戰之前。
而貝格里奧則更享受大眾文化的快樂。
他喜歡探戈舞、足球賽、甲殼蟲樂隊,對每一種文化都保持著極大的包容度。
電影中,貝格里奧給教宗講了一個「抽煙學生」的笑話:
在這個笑話的背后,其實是看待問題的不同角度。
很多原以為難以接受的想法,當跳脫出自己的固有角度時,都會變得容易起來。
只是,換角度思考問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對于宗教體系里的神職人員尤其如此。
從堅信一種信條的「神性人」退回到認可多元思想的「平凡人」,打破傳統,除了智慧,更需要勇氣。
第三次會談,有了更深層的發展。
本篤十六世終于鼓起勇氣,向貝格里奧敞開了心扉。
他坦誠自己多年來躲進了書本和宗教研究之中,修建起宏偉豪華的神圣城堡,卻阻隔了自己去理解這個世界。
然而諷刺的是,天主教的出發點本該是「幫助世界」。
如若不理解,又怎么談得上去幫助。
這時候的教宗,放下身份的架子與強撐的高傲,面露無奈與疲憊。
他說出了一句至關重要的臺詞:
我感覺不到天主的存在了
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
他的意識深處其實已經明了,自己正在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
可是能怎么辦呢?
去推翻自己一輩子的主張從頭開始嗎?
他累了,也老了,這個沉重的頭銜壓得他無可奈何。
與此如此,不如選擇退位,讓更正確的人來重新掌舵——
這個最佳人選,就是他曾經所討厭的貝格里奧。
他堅決不同意貝格里奧辭職,因為,他想推舉他任下一屆新教宗。
說到這里,我們也就看懂這部電影背后的意義。
與其說講的是權力的斗爭,不如說是兩種觀念的沖撞和發展。
在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有保質期。
文化和觀念亦是如此。
隨著時代發展,曾經的先鋒可能會變得陳腐,曾經的進步可能會變成落后。
哪怕是曾經堅信的信條也有可能成為束縛自己前進的繩索。
推陳出新,很正常,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面對既定的變化事實,卻以「不能妥協」為由拒之千里。
給自己建起了一座高墻,看似是為了防止「被侵蝕」「被同流合污」,實則是困住了自己,放棄了與這個世界共同前進的可能。
故步自封,終會被淘汰。
曾經的貝格里奧其實也是個保守派。
反對同性戀、強調宗教禮節、清理馬克思主義等進步書籍,始終和政府的理念達成一致。
然而在七十年代,阿根廷獨裁政府發動了「骯臟戰爭」(Dirty War)來打壓異己。
甚至把那些幫助貧民和學生的天主教教士也抓去折磨。
災難與死亡讓貝格里奧意識到不同理念之間造成的悲劇和痛苦。
他開始反思自己曾經的想法,并最終走上了代表底層民眾的救贖道路。
起初,本篤十六世質疑貝格里奧是因為時代所迫而妥協了自己對于教義的堅持。
但貝格里奧卻回答他:
「我改變了。改變不是妥協。」
他堅持認為:
不該修建高墻,而是搭建橋梁。
面對墮胎議題也好、LGBT也罷,真正應該做的是去理解和接納。
而不是一味拒絕和打壓。
因為無論你主觀上怎么否認,制度上再怎么禁止,也終究抵不過現實世界的洪流滾滾向前。
所有的掙扎不過是短暫的自欺欺人罷了。
故事來到了2013年。
本篤十六世選擇退位,成為了六百年以來首位「主動辭職」的教宗。
隨后,貝格里奧成功當選,成為了史上第一位拉美籍教宗,也被稱為「平民教宗方濟各」。
電影的結尾刻畫得很美好。
本篤十六世和方濟各坐在一起,共同觀看德國對戰阿根廷的世界杯球賽。
似乎在暗示天主教正朝著一個光明的方向發展。
但跳出這場好萊塢制造的「美夢」,真正的現實的:
兩代教宗的對話從來都沒有發生過。
一切不過是主觀的猜測與杜撰。
電影虛構了這樣一個宗教理念進步的美好圖景,但同樣也刻意跳過了生育束縛、族群偏見和兒童性侵等話題的批判。
片中有一段本篤十六世向方濟各懺悔「兒童性侵」的內幕。
本該是全片華章,卻選擇做了消音處理。
在銀幕上「世界一片美好」的假象中,歧視、不平等和彼此孤立的現象依舊在各個角落里上演著。
那么。
魚叔不禁想問。
電影本身是否也是一面為我們筑起的高墻呢?
這個問題。
很抱歉,我也無法回答。
原文鏈接:mp.weixin.qq/s?__biz=MzA5MDM1MTcyNQ== mid=2657261485 idx=2 sn=a3107515076d58a3400e9bf5df51b9c7 chksm=8b9ac6afbced4fb96c40bfbf56560c8500e057daf200dd184c57ba9107a3c2a1f748c053ba5a scene=0 xtrack=1 舉報/Report
今年的表演類獎項競爭著實激烈。
有太多教科書級的高能段落。
復仇者聯盟黑寡婦和絕地武士凱洛·倫在《婚姻故事》里吵架。
同時入圍最佳男主和最佳女主。
小李子和皮特在《好萊塢往事》里親密拍檔。
同時入圍最佳男主和最佳男配。
還「有生之年同框」系列的《愛爾蘭人》,影史最偉大的兩位演員羅伯特·德尼羅和艾爾·帕西諾同臺飆戲。
事實上,今年還有一部電影湊齊了兩大影帝。
兩人年齡加在一起將近150,也同時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男主和最佳男配,可謂是百年難得一見的神仙組合。
只可惜,熱度卻被遠遠甩在了后面——
《教宗的承繼》
The Two Popes
本片是頒獎季大熱。
網飛出戰奧斯卡三杰之一(另兩部是《愛爾蘭人》和《婚姻故事》)。
是金球獎唯一一部同時提名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的電影。
這主要得歸功于本片的兩位影帝級人物。
右邊,赫赫有名的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Sir Anthony Hopkins)。
個性沉穩、舉止優雅。
演技更是不用多說。
「漢尼拔醫生」、「福特博士」等經典形象深入人心,尤其是那雙亦正亦邪的眼神,早已成了他的招牌特點。
左邊,與之搭檔的,是戛納影帝喬納森·普雷斯(Jonathan Pryce)。
表演內斂但有力量,不動聲色,卻四兩撥千斤。
更偏重舞臺劇表演的他,電影作品相對不那么出名。
但你一定看過他的表演——
《權游》中的宗教狂熱份子「大麻雀」。
兩大神仙戲骨同臺飆戲,本片的對手戲自然是精彩絕倫,無以復加。
更別提,還有《上帝之城》的導演費爾南多·梅里爾斯;
與好萊塢金牌編劇,堪稱「影帝收割機」的安東尼·麥卡滕助陣(《波西米亞狂想曲》、《至暗時刻》和《萬物理論》)。
高口碑是意料之中的。
豆瓣8.5分,爛番茄89%。
只不過比起其他頒獎季熱門動輒幾十萬的豆瓣評論,《教宗的承繼》目前在國內實屬冷清掛的。
主要原因,還是在于題材。
本片所聚焦的,是當代天主教歷史上一個關鍵時刻——
兩代教宗之間的權位交接。
在我們國家,宗教本就不是主流話題。
一個遠在梵蒂岡,關乎宗教領袖的選舉、迭代,還帶有半傳記性質的故事,自然聽起來讓人提不起太大興趣。
想當然地就覺得會悶,無聊。
魚叔本來也做了這樣的心理準備,實則發現,是自己想得太片面。
在宗教議題的外殼之下,這個故事的核心,是權力斗爭、觀念碰撞。
是剝離宗教的「神性」,走向「人性」。
所以這部片子真正面向,反倒是那些對宗教不了解、不感興趣的觀眾。
和所有的社會組織一樣,隨著歷史的發展,天主教內部也分裂出了兩派力量。
保守派和進步派。
本片的兩位主角,分別是兩個陣營的代表人物。
以約瑟夫·拉辛格(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為代表的保守派,偏重維護傳統精英形象。
反對墮胎和避孕、禁止教職人員婚配、公開抨擊同性戀群體。
而以豪爾赫·貝格里奧(喬納森·普雷斯飾演)為代表的進步派正相反。
他們親民、崇尚節儉,常常為窮人和弱勢群體代言。
對生育、婚戀議題持有更為開放的想法,并呼吁天主教的理念應該順應時代發展。
原本,兩派人馬在教會內部各有各路。
直到2005年,若望·保祿二世去世,新一屆教宗的選舉成為了他們正面交鋒的契機。
選舉教宗的秘密會議一共進行了四次。
前三次都由于沒有達到2/3以上贊成票的標準而作廢。
兩派人馬的的勢均力敵,可見一斑。
直到第四次,保守派終于以微弱的優勢勝出,約瑟夫·拉辛格當選新任教宗本篤十六世。
而作為失利者,貝格里奧則回到母國阿根廷繼續任職主教。
不過,故事轉折這才剛剛開始。
在本篤十六世上位的短短七年之內,天主教內部就接二連三地迎來了諸多問題——
梵蒂岡銀行危機、內部派系斗爭、教宗助手入獄等等。
其中最為致命的,是震驚世界的「虐童丑聞」。
隨著輿論愈演愈烈,教宗本人也被卷進了旋渦之中。
西方媒體連番爆出本篤十六世曾經忽視、甚至協助掩蓋過神職人員的虐童行徑。
時間來到了2012年。
不堪重壓的本篤十六世產生了退位的想法。
然而對于他這樣一個保守派來說,主動退位的念頭其實是非常反傳統的。
因為作為天主教會的最高領袖,教宗一直以來實行的都是終身制。
另一邊,對教會保守觀念與糟糕現狀無法繼續認同的貝格里奧也準備請辭。
就這樣,各懷目的的兩個人展開了三場精彩的談話。
第一場對話,聊得并不開心。
兩個人觀念分歧嚴重,火藥味十足。
本篤十六世看貝格里奧渾身上下都不爽。
比如貝格里奧鞋帶掉了腳直接踏到椅子上系,本篤十六世一臉吃驚又嫌棄,覺得是極不得體的行為。
可即便百般不喜歡,還是不允許他辭職。
倒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教宗選舉時最大的對手主動要求脫離組織,不就是等于默認這個教會已經糜爛不堪?
而此時的貝格里奧也是挺剛。
如同抱著一種我反正要辭職了也不怕得罪老板的勁兒,毫不諱言。
就連對方拋出「你認為教會正在衰落么」這種送命題時,都直接點頭,毫無求生欲。
他不但不認同教宗的保守理念,更是直接批評教會「故步自封,不懂得與時俱進」。
甚至毫不忌諱地談起了「虐童丑聞」的雷點話題。
本篤十六世默不作聲,兀自走了。
兩人不歡而散。
第二次會談是在當天晚上。
兩人各自用過晚餐后,身心也都放松了下來。
繞開宗教話題,聊起了音樂、藝術。
本篤十六世老人家開心,甚至親自彈奏了一曲。
通過更為世俗的話題,放下戒備的兩個人,更容易展露真實的自己。
同時也再次呈現出了他們的不同。
以音樂為例。
崇尚精英主義的本篤十六世熱衷于古典音樂。
他所喜歡的大師貝德里赫·斯美塔那,瑞典歌手札瑞·朗德爾,作品大多都在二戰之前。
而貝格里奧則更享受大眾文化的快樂。
他喜歡探戈舞、足球賽、甲殼蟲樂隊,對每一種文化都保持著極大的包容度。
電影中,貝格里奧給教宗講了一個「抽煙學生」的笑話:
在這個笑話的背后,其實是看待問題的不同角度。
很多原以為難以接受的想法,當跳脫出自己的固有角度時,都會變得容易起來。
只是,換角度思考問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對于宗教體系里的神職人員尤其如此。
從堅信一種信條的「神性人」退回到認可多元思想的「平凡人」,打破傳統,除了智慧,更需要勇氣。
第三次會談,有了更深層的發展。
本篤十六世終于鼓起勇氣,向貝格里奧敞開了心扉。
他坦誠自己多年來躲進了書本和宗教研究之中,修建起宏偉豪華的神圣城堡,卻阻隔了自己去理解這個世界。
然而諷刺的是,天主教的出發點本該是「幫助世界」。
如若不理解,又怎么談得上去幫助。
這時候的教宗,放下身份的架子與強撐的高傲,面露無奈與疲憊。
他說出了一句至關重要的臺詞:
我感覺不到天主的存在了
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
他的意識深處其實已經明了,自己正在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
可是能怎么辦呢?
去推翻自己一輩子的主張從頭開始嗎?
他累了,也老了,這個沉重的頭銜壓得他無可奈何。
與此如此,不如選擇退位,讓更正確的人來重新掌舵——
這個最佳人選,就是他曾經所討厭的貝格里奧。
他堅決不同意貝格里奧辭職,因為,他想推舉他任下一屆新教宗。
說到這里,我們也就看懂這部電影背后的意義。
與其說講的是權力的斗爭,不如說是兩種觀念的沖撞和發展。
在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有保質期。
文化和觀念亦是如此。
隨著時代發展,曾經的先鋒可能會變得陳腐,曾經的進步可能會變成落后。
哪怕是曾經堅信的信條也有可能成為束縛自己前進的繩索。
推陳出新,很正常,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面對既定的變化事實,卻以「不能妥協」為由拒之千里。
給自己建起了一座高墻,看似是為了防止「被侵蝕」「被同流合污」,實則是困住了自己,放棄了與這個世界共同前進的可能。
故步自封,終會被淘汰。
曾經的貝格里奧其實也是個保守派。
反對同性戀、強調宗教禮節、清理馬克思主義等進步書籍,始終和政府的理念達成一致。
然而在七十年代,阿根廷獨裁政府發動了「骯臟戰爭」(Dirty War)來打壓異己。
甚至把那些幫助貧民和學生的天主教教士也抓去折磨。
災難與死亡讓貝格里奧意識到不同理念之間造成的悲劇和痛苦。
他開始反思自己曾經的想法,并最終走上了代表底層民眾的救贖道路。
起初,本篤十六世質疑貝格里奧是因為時代所迫而妥協了自己對于教義的堅持。
但貝格里奧卻回答他:
「我改變了。改變不是妥協。」
他堅持認為:
不該修建高墻,而是搭建橋梁。
面對墮胎議題也好、LGBT也罷,真正應該做的是去理解和接納。
而不是一味拒絕和打壓。
因為無論你主觀上怎么否認,制度上再怎么禁止,也終究抵不過現實世界的洪流滾滾向前。
所有的掙扎不過是短暫的自欺欺人罷了。
故事來到了2013年。
本篤十六世選擇退位,成為了六百年以來首位「主動辭職」的教宗。
隨后,貝格里奧成功當選,成為了史上第一位拉美籍教宗,也被稱為「平民教宗方濟各」。
電影的結尾刻畫得很美好。
本篤十六世和方濟各坐在一起,共同觀看德國對戰阿根廷的世界杯球賽。
似乎在暗示天主教正朝著一個光明的方向發展。
但跳出這場好萊塢制造的「美夢」,真正的現實的:
兩代教宗的對話從來都沒有發生過。
一切不過是主觀的猜測與杜撰。
電影虛構了這樣一個宗教理念進步的美好圖景,但同樣也刻意跳過了生育束縛、族群偏見和兒童性侵等話題的批判。
片中有一段本篤十六世向方濟各懺悔「兒童性侵」的內幕。
本該是全片華章,卻選擇做了消音處理。
在銀幕上「世界一片美好」的假象中,歧視、不平等和彼此孤立的現象依舊在各個角落里上演著。
那么。
魚叔不禁想問。
電影本身是否也是一面為我們筑起的高墻呢?
這個問題。
很抱歉,我也無法回答。
原文鏈接:mp.weixin.qq/s?__biz=MzA5MDM1MTcyNQ== mid=2657261485 idx=2 sn=a3107515076d58a3400e9bf5df51b9c7 chksm=8b9ac6afbced4fb96c40bfbf56560c8500e057daf200dd184c57ba9107a3c2a1f748c053ba5a scene=0 xtrack=1 舉報/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