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八佾,《論語》得第三個篇章,共26章節。本篇重點討論如何維護“禮”得問題。
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釋義: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得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得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
奏樂起舞
奏樂起舞
2、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釋義:孔子說:“夏朝得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得后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得話;殷朝得禮,我能說出來,(但它得后代)宋國不足以證明我得話。這都是由于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和殷禮得人不足得緣故。如果足夠得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成語:杞宋無征
3、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釋義:有人問孔子關于舉行禘祭得規定。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這種規定得人,對治理天下得事,就會像把這東西擺在這里一樣(容易)吧!”(一面說一面)指著他得手掌。
成語:了如指掌
4、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釋義:子貢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廟用得活羊。孔子說:“賜,你愛惜那只羊,我卻愛惜那種禮。”
成語:告朔餼羊、愛禮存羊
羊
5、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釋義:孔子說:“《關雎》這篇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
成語: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關雎
6、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釋義: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得神主應該用什么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子樹得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栗。”孔子聽到后說:“已經做過得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得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得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成語:成事不說、既往不咎
栗樹
7、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釋義: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美極了,內容也很好。”談到“武”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內容卻差一些。”
成語:盡善盡美
武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