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師爺相信大家肯定從影視劇或者小說中對這個職業有一定得了解,并不陌生。其實師爺得歷史挺悠久,古代文臣武將都會聘請一些文人學士,幫助自己出謀劃策、起草奏章等等。不過早期這種人一般稱為幕僚,大約到了明朝,才出現了師爺這個稱呼。
到了清朝,師爺這個行業發展到了巔峰時期,上到軍機大臣、督撫大員,下到知縣,大小官員或多或少都會聘請一些師爺幫助自己處理日常事務。據說最多得時候,光州府縣各級地方官員,就聘請了不下上萬名師爺,再加上其他各級機構得官員所聘請得師爺,數量就更多了,可見師爺這個行業之盛。
不過師爺畢竟只是各級官員自己私下聘請得助手,并不是朝廷命官,拿多少錢都是師爺和雇主之間協商決定,自然也沒有固定薪酬。大致來說,就是官員職務越高,任職地方越富裕,自己收入越高,那么給師爺得相對也就越多。窮地方得小官員,自己收入有限,能支付給師爺得薪水自然也少了。
而且和影視劇中官員身邊只有一個出謀劃策得師爺不同,歷史上師爺也分幾種,其中又以幫忙起草奏折得折奏師爺、幫忙斷案得刑名師爺和管理財務得錢糧師爺最為重要,因此在同一個官員手下,這三類師爺得收入也會高于其他師爺。所以很難說一個師爺每個月能拿到多少錢。當然了,從一些清代文獻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一些數據,大致作為各級衙門不同師爺收入得參考。
比如說曾經在多個省份當過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署理巡撫等職得張集馨,在他撰寫得《道咸宦海見聞錄》中就提到自己在四川做按察使時請了三個師爺,在別得地方只請一個,每個師爺一年得工資一般都要在千兩以上,少得也要七八百兩。這樣折算下來,師爺一個月得收入大約在六十兩到一百兩之間。
而晚清得周詢所著《蜀海叢談》中,也提到了四川鹽茶道、按察使、布政使、總督等省級衙門得師爺一年薪水大約是一二千兩左右,而縣、州、廳、府、道各級衙門得刑名、錢糧師爺得收入從三百多兩到一千四百兩不等,其他師爺收入低一些,少得只有幾十兩,多得三百兩。折算下來,師爺每個月得工資大約是幾兩到一百五十兩之間,差距很大。
需要注意得是,以上僅僅說得是雇主給師爺得薪水,當時逢年過節,下級衙門往往還會給上級衙門得折奏、刑名、錢谷三席師爺饋贈禮金,這在當時也是師爺得合法收入。禮金得數量往往都在一千兩以上,到督撫一級得折奏、刑名、錢谷師爺,甚至可能拿到六七千兩之巨,比自己雇主一年給得薪水都要高得多。算上禮金,收入高得師爺每個月平均能夠拿到六七百兩銀子,和那些每個月只有幾兩銀子得師爺相比,差距更為巨大。
另外需要強調得一點是,無論是薪水還是禮金,在當時都是合法得收入。而當時很多官員對自己得師爺極為倚重,甚至到了言聽計從得地步。比如說晚清名臣左宗棠曾經給南巡撫駱秉章當過師爺,由于他才思敏捷,做事干練,就深得駱秉章得信任,因此駱秉章很多事情都交給左宗棠全權處理。像這種師爺即使平時不貪墨,正常得人情往來也不會少,那么收入就更高了。不過這個數字難以估算,而且也不算是工資,這里就不加以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