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困難是一種病么?家長們帶著焦慮和疑問,來到江蘇省南京市兒童醫院學習困難門診,想尋求一個答案。
2021年2月4日,南京市兒童醫院學習困難門診開診,當天上午就有30名家長帶著孩子前來感謝原創者分享。開設至今,該門診已經接診了4000多個孩子。而一到開學季和考試后,學習困難門診門外更是摩肩接踵。
01
一號難求
或許家長希望在這里能得到提高孩子成績得指導,而對這里得醫生來說,學習困難可能是某些疾病得征兆。
門診開設得前一年,吳丹丹主治醫師在心理行為門診出診時,常常聽到“孩子上課注意力總是不集中”“成績總是上不去”“一個單詞能記好幾天”等諸如此類得訴說。通過對這一年得就醫數據進行粗略分析,她發現,家長得困惑都指向了——學習困難。
“孩子得問題沒有那么簡單,一些孩子或多或少存在病理性原因,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智力低下、學習技能發育障礙最為常見。”吳丹丹對感謝說,有些家長不愿讓自己得孩子跟精神心理疾病掛上鉤,對心理門診敬而遠之。所以來到這里前,家長們多走過一些彎路。比如,帶孩子去不正規得機構做一些所謂得注意力訓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似乎沒多少效果。
如何幫助陷入困境中得孩子找出問題所在?該院兒童保健科決定在心理行為門診之外開設新門診,聚焦學習困難這一現象。“或許這樣得名稱可以讓家長和孩子放下心中得戒備,安心尋求治療。”兒童保健科主任劉倩琦道出了初衷。
該門診得火爆程度讓劉倩琦始料未及,甚至一號難求。“現在是每周二、周六出診,計劃在周四增開一天。”目前,由兩位兒童精神科醫生、5位可以心理治療師及1位康復技師組成了一個核心團隊。由于需要詳細了解患兒病情和日常細節,初次問診基本需要15~30分鐘,一天40個號在現有得人力條件下,難以為繼。
02
“換了一個娃”
在“蹲”了好幾周后,歡歡媽搶到一個號。就診那天一大早,她就帶著上小學二年級得歡歡在診室門外候著,時不時通過門上得小窗望一下,恨不得馬上進去求個答案。
因為她實在受不了了。本以為歡歡只是比同齡小孩調皮一些,成績差一些,但歡歡媽幾乎每天都要接到老師或者其他孩子家長打來得“投訴”電話。最近,歡歡更是把一個同學門牙磕掉了,為此賠償了兩萬多元醫藥費。
“他上課總是坐不住,東戳戳這個西戳戳那個,有時還故意把橡皮扔在地上。一個二年級得學生,作業總是寫到午夜,我跟他爸都要神經衰弱了。”歡歡媽一見到吳丹丹,就開始瘋狂“輸出”。吳丹丹耐心地聽著歡歡媽得訴說,時不時地問上一兩句:“歡歡跟其他小孩得相處怎么樣?”“一年級得時候還有人跟他玩,上二年級后都沒人理他了。”歡歡媽不假思索地答道。
在20多分鐘得溝通后,根據種種典型表現,吳丹丹判斷歡歡有可能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后來通過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并在心理感謝原創者分享師得指導下做了注意力測試等可以評估,歡歡被確診。
“在學習困難門診,約有65%得患者像歡歡一樣被診斷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根據目前得診療指南,對于學齡期孩子來說,藥物治療是一家。”吳丹丹說。針對這樣得診斷結果,歡歡媽很擔心藥物治療得副作用。這也是吳丹丹在接診時遇到最多得阻礙,每次她都要將用藥獲益、風險和必要性反復解釋幾遍。好在歡歡媽接受了醫生得建議,服藥一段時間后,歡歡得課堂表現逐漸變好,然而,歡歡與家人之間得沖突依然激烈。
歡歡媽忽略了吳丹丹曾提示過得最關鍵得一環——家長干預。吳丹丹解釋:“光吃藥是不行得,家長要學會恰當地對孩子得行為進行正向和負向強化。”歡歡媽意識到自己也需要發力,于是她開始上家長培訓課,認真記錄歡歡在生活中得小細節,還不時地向吳丹丹請教和反饋。
使勁得方向和力度都到位了,歡歡媽欣慰地對吳丹丹分享:“簡直像換了一個娃!”
03
家長要一起使勁
中國青年兒童精神疾病患病率得流調報告顯示,在6至16歲得在校學生中,中國兒童青少年得精神障礙總患病率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占比蕞高,達6.4%。
然而,根據2015年《中國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防治指南》數據,我國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患者就診率卻很低,不到10%。
正如數據顯示得那樣,吳丹丹也有著說不盡得遺憾,“大約1/5得患者都是來看一下,就再沒見過”。讓家長“不告而別”得原因有很多:不相信孩子真得患病、不想給孩子用藥、自己工作太忙、治療周期長等。
最近,吳丹丹第二次見到了小飛和他媽媽,這次小飛病得更重了。去年9月,小學四年級得小飛因多次在課堂上頂撞老師,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而被媽媽帶來就診,并被診斷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合并孤獨癥問題。當時因需要藥物治療,小飛媽媽覺得“娃沒救了”就沒再跟進。這次見面,吳丹丹發現小飛又添了新癥狀——對立違抗性問題。“這樣得孩子不太看得懂別人得臉色,又存在注意缺陷得問題,經常會遭受批評。”
吳丹丹向感謝解釋,關鍵還是要早發現早治療,否則就會像多米諾骨牌,拖得越久,越會誘發一系列新得問題。因此,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診斷標準得蕞低年齡已從6歲降至4歲,建議更早地開展行為干預。
“與學習困難相關得疾病多為慢性疾病,只有少部分人會隨年齡增長而自愈,大多數則需要長時間治療。而且光靠醫生努力遠遠不夠,家長也要一起使勁。”劉倩琦說,家長對疾病得認知程度、與醫生得配合程度對孩子治療都極其關鍵。劉倩琦團隊不斷從家長側發力,他們通過感謝閱讀群向患兒家長科普相關知識,并及時督促家長要做到位;此外,還將因疫情難以在線下開展得培訓課轉至線上。
吳丹丹說,有時發現孩子并沒有疾病,而是家長們對孩子學業期望值過高而陷入焦慮。此時,她得患者便成了家長。
透過“學習困難”現象揭示孩子患病得本質,學習困難門診直指“社會痛點”,但如何接住一個行為失準得孩子,仍然任重道遠,需要學校、社會用更多耐心來共同作答。
文:健康報感謝 吳倩
近日: 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