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建寧德1月15日電 題:“中國大黃魚之都”福建寧德海上養殖煥發生機
中新社記者 呂巧琴 葉茂
位于福建東部沿海的寧德市,海域面積4.46萬平方公里,沿海岸線從北到南有20多個港灣,擁有世界級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三都澳官井洋,是中國唯一的大黃魚內灣性產卵場。
資料圖:中國最大的大黃魚育苗養殖基地福建寧德三都澳。 劉可耕 攝歷經30多年的發展,寧德全市大黃魚育苗量超過20億尾,產量達14.65萬噸、約占全國產量的80%,產業產值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直接從事大黃魚養殖、加工的有10多萬人,獲稱“中國大黃魚之都”。
然而,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三都澳海域海上養殖“無證、無序、無度”,破舊的木板、白色泡沫浮球和飲料瓶四處飄散,破壞了生態環境、危害海上交通安全。2018年以來,當地開展綜合整治,重現碧海藍天景象。
14日上午10時,中新社記者在三都澳眾好碼頭登船出海。寬闊的海面上,碧波蕩漾,礁藍色的浮球隨波起伏,彩色的新型塑膠漁排連成片,沿途和諧美麗的風光煥發出勃勃生機。
20分鐘的航行,記者來到了白基灣海域,大片漁排映入眼簾。黃黑相間的新型塑膠網箱點綴在海面上,蔚為壯觀。福建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大黃魚養殖企業。該公司海上養殖負責人宋向國正在指導著漁民進行挑選作業,將不同大小的大黃魚進行分揀入池。
“這種魚養了四年,條形比普通的魚條形更長,全身金黃色,并且都是天然餌料喂養,市場上(一只)要賣180到190元左右?!彼蜗驀f。
宋向國告訴記者,該片養殖區共有84口新型塑膠抗風浪深水網箱,年產量4000噸;通過養殖設施升級改造科學規劃布局,流水更暢通、魚病發生減少了,不僅提升了魚類成活率和品質,還避免了海漂垃圾的產生,有利于海洋生態環境改善。
海水質量改善,海域生態加快修復也促進了當地漁旅產業的發展。一年來的大力攻堅,寧德當地分步驟打好“全面清、規范養、依規管”的組合拳,走出了一條科學用海、依法用海、多方共贏的改革之路。
自開展清海以來,寧德市蕉城區按照海域所有權屬于國家、使用權由國有海域經營公司競拍獲得、養殖權由村集體與國有海域經營公司簽訂承包合同獲得、承包權由養殖戶與村集體簽訂養殖承包合同獲得的改革辦法,推動藻類養殖走上法治化、規范化軌道。
在自家新承包的海域上,三都鎮礁頭村養殖戶陳由森正在打理龍須菜?!叭ツ甏謇锕_抽簽,我競得10畝的養殖海域,(當年)正月投入7萬多元下水養殖。”陳由森笑著說,到去年10月份已經收了3批,正好回了本。
2019年1月底,礁頭村率先對村里130畝藻類養殖海域進行公開抽簽,以10畝為1個單位劃分為13個片區,每10畝每年6000元,承包期為3年。“村里一次性收取養殖戶兩年的承包金,使村財收入增加15.6萬元?!苯割^村村委會主任林曉明說,村里將繼續爭取更多海域,讓養殖戶真正“安得下”。
截至目前,蕉城區共清退違規養殖龍須菜61298畝;完成養殖區和限養區漁排升級改造74114口,貝藻類升級改造39000畝,發放補助資金1.65億元,有力促進漁業轉型,養殖業規范化、集約化發展。
蕉城區海上養殖綜合整治現場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周林義表示,將漁業養殖和旅游業進行融合,海面黃、白、藍相間,整個非常規范,老百姓也說,今天這海終于恢復到了30年前海清水凈的環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