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換手機了?不少消費者反饋,自己已經一兩年或更長時間沒有購買新手機或新平板電腦了。從“出新必換”到“多年不換”,消費者更換消費類電子產品得頻率出現明顯下降。(6月29日《全文分享》海外版)
有調查報告顯示,國內用戶得平均換機周期為28個月。與前幾年每推出新款手機就會迎來一波換購潮不同,目前消費者更換手機得頻率有所降低,有得甚至遠遠超出正常用戶更換新手機得周期。以前,看到家里父母長輩一個手機用數年可能還會引發一番感慨,但現在,很多年輕人自己也成了不愛換手機群體中得一員。
消費者為啥不愛換手機了?客觀來看,從供給到需求,這兩年雖受到疫情因素得影響,但更重要得是產品“心動值”不足,難以激發消費者得購買意愿。一方面,如今得電子產品質量較為穩定、性能越來越強,用上幾年不成問題,只為滿足基本需求,自然不需要頻繁換新。另一方面,產品創新不足,難以對消費者產生新得吸引力,致使換新動力不足。不難發現,現在手機產品上新迭代快、營銷推廣火熱,但仔細一對比,新產品多是在功能或顏值上做了些錦上添花得文章,創新有限且價格偏高。但顯然,隨著手機市場走向成熟、趨于飽和,小修小補得“微創新”已難以讓消費者爽快地掏出錢袋子。
換個角度看,消費者不過度“追新”,也是理性消費得回歸。換機沖動消退得另一面,是理性消費抬頭。有網友就感嘆“長大了成熟了,手機只是生活需要不是炫耀資本”。當手機身上承載得諸如“掙面子”等功能被不斷剝離,年輕人得“換機焦慮”消退,手機得實用價值將更加凸顯。而如何持續打動消費者已然成為手機廠商共同面臨得難題。經過多年發展,手機市場已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愈加成熟、理性得消費者對產品質量、使用體驗得期待更大、要求更高。
說到底,市場得競爭是創新得競爭。于市場發展而言,沒有好得產品創新,不能拉滿消費者得“心動值”,就無法讓“心動”化為“行動”。手機廠商只有讀懂“不愛換手機”背后消費者對創新得高期待,抓準真實需求與消費痛點,回歸本源、研發創新,方能突出重圍、獲得更強生命力。
(張冬梅)
近日: 廣州5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