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明今年43歲,是當地一名農機改造達人,靠自己得雙手,二十年來改造了20多件農機,讓它們在田間地頭發揮了更大得作用。
胡景明得巧手,不僅會修理農機,還能用不同得配件對它們進行組裝改造,經他改裝過得那些“種田神器”,幫助老鄉們得農業生產提高了不少效率。
二十年來,他熱衷改造農機
其中3項獲得專利證書
6月得西洞庭,成片得早稻綠意盎然、秧苗茁壯。今年得春耕季后,澧南鎮農民胡景明又有了改造農機得新想法。
感謝閱讀本文
胡景明:我們都是傳統方法給藥,就是搞兩個大桶,把水放好,然后在里面再加藥,用棍子攪拌。這樣得話,一是勞動強度比較大,第二不精準。
育秧土中帶有細菌,加藥消毒純靠手動作業,量多量少很難精準操作,搞不好就會影響秧苗生長。如果能造出個自動加藥器,那可就省心多了。胡景明決定趁著農閑,想出個辦法來。他聽說洗車行里也要用到加藥裝置,就找過去看看。
從洗車行里淘來了加藥裝置,胡景明立刻動手改造。然而,鼓搗半天,發現還是不適合育秧使用。后來,他又聽說養豬場也有類似得設備,二話沒說就跑了過去。買回來之后,他在上面安裝了一個電磁閥,可以控制加藥時藥水得方向、流量和速度,能夠達到較為精準得殺毒效果。
隨后,胡景明就用上了這個改造得自動加藥器,操作精準又省時省力,順利完成了800畝育秧消毒。這些年,為了改造農機,他不光去過養豬場,到過廢舊機械收購點和零件加工車間,他還自學上網,通過各種電商平臺購買零配件。
胡景明自家種植了千余畝水稻,全靠農機耕地、播種、收割。每年一到耕種得時候,胡景明就開始犯愁。旋耕設備都是掛在拖拉機后面被帶著走得,遇到坑洼不平得水田,旋耕機只能順勢走,不能平整土地,所以插出來秧苗也是高得高、低得低,高得被曬干、低得被水淹,收成自然就會受到影響。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胡景明想了不少辦法。
胡景明:我在這上面就裝了一個自動水平儀,就是裝在旋耕機立柱上面得一個傳感器。這里有一個小盒子,是一個傳感器,這個傳感器它就能感知農具是不是平整得。
胡景明想要得水平儀是由傳感器、液壓油缸和控制器三部分組成,傳感器負責及時把地勢情況傳遞給控制器,然后再由控制器向液壓油缸發出指令,調節旋耕得高低程度,這樣就可以實現泥土平整翻耕。他幾經周折找到了外地一家農機廠,按他得要求定做出了這樣一個“三件套”,組裝起來之后,終于大功告成。
胡景明:如果農具有一點傾斜,傳感器會自動發出信號給控制器,控制器再發出信號,指揮電磁閥控制油量,來達到左右平衡。
看到胡景明得這套自動平整翻耕設備下了地,村里人感到新奇,大家也拿過來試一試,效果還真不錯。
常德市澧縣澧南鎮高堰村村民 張敏:以前耕一畝田大概要一個小時,但是通過他改裝以后,就只要半個小時了,減少人工成本,提高效率。
在胡景明自己得小庫房里,裝滿了他奇思妙想改造出得“寶貝”:熱能回收循環得烘干機,既能節省燃料又能降排減噪;拖著秧苗得小火車,在育苗期間配送物料,節省了勞動力又縮短了作業時間。二十年來,胡景明改造了20多項農機設備,其中有3項獲得了China知識產權局得《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用知識“翻新”、用技術“改造”
讓農戶種田更簡單!
兒時得胡景明便懂得省吃儉用,為并不富裕得家庭節省開支。后來外出務工,他做過器械修理工和電焊學徒、做過小商販,也當過五金洗色工。
感謝閱讀本文
2002年,懷念家鄉土地得他,也為了能照顧年老殘疾得父母,決定回老家專職種田。第壹次見到收割機,他覺得既震撼又激動,但昂貴得價格卻把他嚇了一跳。
胡景明:一臺很小得收割機要3萬多元錢,我一聽半天沒出聲。
自此,收割機成了一顆令他向往而又遙不可及得種子,深深埋進了胡景明得心。成家后,胡景明跟妻子商量著開始做出一些改變。
胡景明得妻子 易宗梅:那時候沒多少錢,就把結婚時得份子錢拿出來承包了地,還買了農機、旋耕機,掙了一點錢之后就買收割機。他就是喜歡搞農機,有一點點錢全部都搞在那個農機上面。
一邊努力賺錢,一邊想法兒攢錢買農機,從旋耕機、播種機到心心念念得收割機,讓他愛不釋手。每臺機器他都能比別人用得更好、用出更多花樣兒。每當農機出了故障,他都會跟著廠家維修得師傅邊看邊學,逐漸自己也能上手修理了。能修自然也能改,隨后,胡景明又對改造農機產生了興趣。然而,這個嘗試可要冒著不小得風險。
改裝就會失去廠家得保修服務,這就意味著往后一旦農機出現任何故障,都得胡景明自己掏腰包。而在當時得村民們看來,自己去改造正規廠家得農機,這簡直就不靠譜。
澧縣澧南鎮高堰村村民 張敏:剛開始得話,他也其貌不揚,然后家里條件又比較差,很多人覺得應該是搞不出什么名堂來。
胡景明:我心里是這樣想得,你會明白得,你最終還是會用上得。
為了能夠憑實力改造農機,胡景明報名參加了澧縣農廣校、澧縣農機校得可以培訓,還先后獲得了農機駕駛執照、農機修理工等證書,甚至還到河南、安徽拜訪農機高手,找農機廠得技術部門,去學習相關得可以知識和技能。
常德市澧縣澧南鎮高堰村村民 胡元經:他得文化水平不是那么高,但是他肯學。電腦這些方面 他都肯學,他確實有時候到晚上都在電腦(跟前)。
一邊不斷積累知識,一邊用心琢磨,胡景明前前后后成功改造出了20多項農機設備。如今,擁有生產機械100多臺套得胡景明,成立了澧縣景明農機服務可以合作社,為周邊得農戶們提供農業生產服務。
胡景明:我一直把學習放在首要得位置,因為我覺得知識是沒有止境得,雖然我小得時候因為條件不好,沒有讀很多得書,可能對知識得渴望要比別人要厲害一些,現在我就覺得每學一點東西,覺得心里頭很舒服。
對科技感興趣得胡景明還學會了網絡感謝閱讀本文!,在感謝閱讀本文!中與各地農民交流分享技術經驗。對于慕名而來得農民朋友,胡景明會免費教他們安裝和使用機械零部件得技能。
胡景明:我得這種改進也好,我得這種應用也好,他們也用上,他們覺得很好,那我就很欣慰,心里也很高興。未來農機要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我們得農田要向連片化發展,我們不用下田,直接用手機來操作農機,讓農戶種田也更簡單。
(總臺感謝 李艷君 周之貽 王廣蓉 澧縣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