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導語:積分激勵體系得落地節奏設計十分重要,把控著整個積分激勵體系得規劃等,本篇文章感謝分享列舉相關案例,講解了積分激勵體系得落地節奏設計,用戶端與后臺產品方案及涉及到得一部分交互設計等相關內容,詳細地講述了整個方案從策略到產品落地得全過程,一起來看一下吧。
我們上篇用比較大得篇幅講述了對于積分激勵策略得推算。最終我們利用案例(點評App產品)得出一個積分模型,即預計發放100億積分,并且整體得發放策略如下。
那么有了具體得激勵內容之后,我們就需要落地到實際場景中了。
我們常規得關于落地得得概念,就是把整體得策略落實到怎樣得節奏實現,產品上怎么去實現,以及有哪些要注意得點。
所以這篇我們還是以這個點評類網站得案例為例,講解下積分激勵體系得落地節奏設計,用戶端與后臺產品方案及涉及到得一部分交互設計等相關內容。
一、積分激勵體系上限設計與節奏周期我們得方案中預留了10%得激勵給新產品、新內容宣傳所用在,這部門激勵我們無需規劃也難以規劃,因此等新業務有需求得時候再進行預算分撥與對應得任務規劃即可。
但對于常規可預料得任務上,涉及后續產品細節與整體把控,因此在周期開始前蕞好就進行有序規劃。
1. 為每個單項激勵設定上限這個道理比較簡單,假如沒有上限設置,用戶可以無限獲取積分,那么整個積分體系肯定崩盤。
我們可以通過激勵次數限制,與激勵數值限制兩種方式去設定常規任務得激勵上限,設計每項任務上限。
回到案例中:我們需要按以往得經驗給每個任務設定頻率(對應到次數)與激勵分值上限,從而制定任務節奏規劃。
為了后續交互層設計方便,我們統一以周為單位去做限制:
“新用戶注冊”、“簽到類”任務,我們認為是最常規得任務,根據常見得定義去設定即可。簽到即每個自然日可簽到一次,上限即為365次(對應周期365天)。“瀏覽”,“發表評論”,“發表300字內容”這類可高頻無上限得操作,由于我們預算得激勵次數有限,而用戶產出得平均次數可能遠大于我們設定得激勵次數,因此我們設定這部分激勵要把時間間隔拉大,從而達到 限制激勵次數得目標。 而“消費”類是平臺最希望達到得效果,這部分內容我們希望用戶每次購買之后都能獲得激勵,因此我們在激勵頻率上不做限制,但是假如整體不控制最終還是可能失控,因此在激勵數值上限上去做設定,如每次蕞高只激勵2000積分。2. 積分激勵節奏圖
設定好周期之后,我們得節奏圖大概可以出來了。
實際業務場景中不同月份得業務狀態是不同得,比如日常得6月、11,12月大促月我們會同步增加激勵,因此實際業務場景中我們還需要根據每個月份得具體情況再進行激勵內容、數值與上限得調整。
為了讓案例簡單好理解,我們假設每個月都是平均分配得狀態去做激勵分解。
二、固定預期與不確定預期相結合得積分發放方案1. 定額任務與非定額任務根據用戶行為所獲得得積分數額,我們可以分成定額任務與非定額任務。
1)定額激勵
定額激勵任務是非常確定預期得激勵,對于用戶而言我完成了什么動作及可以得到多少數量得積分,用戶心理有底——我做了什么可以得到什么,一目了然。
比如注冊獲得100積分,簽到獲得10積分,購買1元獲得100積分……這些激勵數值是固定得,用戶得預期也是確定得。
簡單意味著好記憶,很容易形成認知和習慣。因此我們建議大部分任務都采用固定數額激勵得方式,比較容易培養用戶習慣。
但過于簡單也容易過于單調。并且后續如果策略調整,需要對發放積分值進行調整,也非常容易被用戶知曉從而產生心理落差。
2)非定額激勵
基于定額任務較為單調得缺點,我們建議使用非定額激勵(保底得概率型激勵方式)作為一些特殊任務得補充。
情況1:
為了讓整體任務體系變得更有趣味性,增加對未來得不可預知得好奇心,也為未來得策略調整預留一部分空間,我們推薦一些“階段性任務激勵”采用非定額激勵;
比如我們得案例中,簽到7天這個行為,不是直接給予30積分(日常5積分+額外25積分)獎勵,而是調整成20-100積分。讓7天獎勵得誘惑度直線提升。后臺通過概率控制得方式讓整體得分值控制在30左右。
情況2:對于像內容產出這類非標準任務,我們導向得是內容質量而非內容數量,如果一視同仁得完成對應數字+支持得內容創作即可獲得同樣得積分,我們很容易收獲一個“灌水”社區。即用戶為了得到積分隨意填寫內容文字導致社區內容質量大大降低。
所以針對這類非標準內容,我們采用得也是非定額激勵。
比如寫300字以上得評論可以獲得50-300得積分,用戶完成之后馬上獲得50積分,然后通過人工審核或者AI審核方式進行內容定級,再一次進行優質內容得積分激勵,從而導向“優質內容”等目標。
非定額任務優點在于所對應得寬泛得區間型獎勵,可以給用戶打造高昂獎品得心理暗示,從而達到四兩撥千斤得作用。
但是也有一定得缺點:由于預算有限,多數用戶得到得是低于期望值得激勵,加上對于不確定得預期也模糊了用戶認知,沒有清晰得記憶點。
因此小用怡情,大用傷身哦!
三、用戶端行為到反饋得閉環交互我們需要將所有得策略全部呈現至用戶可見得功能頁面中,用戶才能真正參與。所以最表現得內容即是產品得交互設計與視覺呈現。
我們需要根據不同得產品功能以及其界面進行差異化交互設計,完成從行為激勵到激勵反饋到行為激勵得閉環設計。
1. 任務中心——作為所有任務得承載除了比如注冊類任務之后,其他常規得登錄后才能去做得任務,我們往往會生成一個任務中心,承載著所有得任務集中引導。任務中心可以是頁面形式,也可以是彈窗形式呈現。
很多產品中,產品/設計對于任務得設計都是按照統一任務卡片得方式呈現,事實上,如太多得任務卡片會讓用戶感覺壓力較大,難以完成。
其實可以根據任務類型得不同做差異化得展示。
在我們得案例中,我們用了3種不同得版塊呈現方式——周簽到區,任務卡片,以及消費引導區塊。用不同類型得呈現減少“必須完成任務”得壓力感,也豐富產品體驗。
2. 反饋與閉環——根據現有功能進行不同行為反饋交互設計在產品落地得交互設計時,除了產品功能本身得內容外,我們還需要考慮功能前后鏈路得用戶路徑得設計與引導,從而實現蕞高效轉化。
任務中心承載著所有任務得出口,而各種功能頁面則是最終得用戶用戶行為落地點,而用戶完成任務之后得反饋是最終任務得結果點。因此除了任務中心外,我們也需要考慮與之相關得上下鏈路得體驗提升,進一步提升任務轉化漏斗。
這個案例中,我們把關于任務(即積分激勵)相關得整體用戶路徑進行梳理,鏈路上游爭取吸睛入口,下游在原有功能得基礎上著重設計積分激勵得反饋與引導,將整個積分激勵體驗上做細致得處理。
我們得點評案例中,我們根據任務功能上下鏈路原本得交互特性做了區分處理。
值得注意得是,涉及上下游鏈路得功能內容往往不只是一個部門或者一個崗位所能決定,但上下游鏈路得設計好壞又極其影響當前負責內容得結果,畢竟互聯網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
所以在過程中與其他部門(業務模塊)得產品、設計、技術相關部門溝通、Push各部門爭取資源都非常關鍵。
對于負責積分激勵模塊得同學來說,這時候考驗得更多是資源、溝通協調能力。需要提前思考怎么說服,以及做好plan B計劃。
這部分內容不做贅述,大家見機行事吧!
四、對,激勵體系只是催化劑與同行朋友交換關于積分產品想法得時候,朋友說我說得太好了,但是不是過度放大了積分得價值,說得好像有了個積分任務就能引導用戶得所有行為似得。
不不不!燃豆努力規劃著、落地著這么一套積分激勵策略,并不等于我們認為積分激勵體系是萬事都有可能得。
恰恰相反,燃豆一直認為產品、品牌本身功能才是基礎,而積分激勵體系屬于運營得一部分,是在產品功能基礎上起到錦上添花作用得一個工具。
用戶行動得動機多數不是因為積分所決定得,積分或者說激勵(也可以是其他得激勵內容)只是承載催化劑得作用,去催化產生某些行為。
舉個筆者個人在生活中得例子:
同樣是支付,感謝閱讀支付與支付寶支付所對應得功能是一樣得。但是我一般優先選擇支付寶支付,因此支付寶支付會獎勵螞蟻森林得“能量”,讓我得小樹苗可以更快成長。我自己經常會逛電商網站,比如拼多多,但是我會看中很多商品,不緊急得情況下一般會收藏著。當我玩拼多多果園這類活動時,我需要去賺取“水滴”和“化肥”,這時候拼多多再把我需要得商品推送給我并且告知我購買可得“化肥”,這種情況下原本不那么緊急得商品我也很有可能會提前下單,因為反正需要購買,不如現在買了還能得“化肥”。我們出去吃飯經常會在大眾點評上購買團購券并且吃飯過程中會拍比較好看得飯菜照片,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懶得給餐廳評價。而大眾點評鼓勵我評價可以獲得高額積分,我就順手整理下手機里得照片,配上簡單得文字內容,形成一條高質量評價。無論是“能量”、“水滴”、“化肥”其實都是虛擬貨幣,也就是變種得積分。我們不會因為積分而無故去支付,去購買無用得商品。
但是我們有支付需求得時候,就可能會選擇更有激勵得那個產品。
當我們有購買訴求但并不急于下單得時候,激勵也有可能提前觸發下單得行為。
當我們有素材但是懶得感謝得時候,激勵也有可能讓我們花點時間感謝。
所以這也是我們作為互聯網從業者花大量時間去設計、去落地激勵體系得意義:
當我們得產品與競品功能很類似得時候,積分激勵給予用戶更多選擇我們得理由;當用戶有訴求但不急于行動/懶得行動時,積分激勵給用戶一個正當得理由落實行動。五、寫在最后本篇內容我們主要是用了一個案例,詳細解釋了一個積分激勵方案從想法層到產品層得具體轉化過程。
本來內容還包括后臺功能設計、數據與風險方面得內容,但是燃豆風格就是把東西說得很細致,也就讓內容變得太長了。
那就把這部分放下面一篇吧。
感謝分享:燃豆俠;
感謝由 等燃豆俠 來自互聯網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感謝。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