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感謝分享: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日前,一份出現在杭州市教育局自己上得教師擬錄用名單引發熱議。這份共計186人得擬入職高中學校得名單中,有162人為碩士、4人為博士,一些人甚至畢業于斯坦福大學等國際名校。
近一段時間,一些大城市,特別是沿海發達得一線和準一線城市,中小學新教師入職門檻日趨提高,新進教師中出現名校碩士甚至博士畢業生得現象屢見不鮮。
對名校碩博爭相應聘中小學教師,各方看法不一。有人點贊稱,這是教師隊伍建設得成就,表明教師職業越來越有吸引力,名校碩博到中小學從教,有利于整體提升教師隊伍得素質,進而提高我國基礎教育質量。不過,也有教育界人士提出,應對此進行“冷思考”。
總得來說,名校碩博應聘中小學教師是好事,但需要避免兩個傾向:一是在招聘教師時“以學歷選材”,以招聘名校碩博作為人才建設得政績;二是在使用、評價教師時,將“名校畢業生”與“名師”畫等號,從而助長“唯學歷”“唯名校”論,忽視對教師綜合素質與實際教學能力,以及教師職業化、可以化發展得考查。
值得一提得是,一些地方明確將碩士學歷作為教師得招聘門檻,這其實是不正確得用人導向,難逃學歷“高消費”得質疑。上年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得《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得人才使用機制,改變人才“高消費”狀況,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得良好局面。
更要警惕得是,輿論場上存在“名校畢業生=名師”得炒作。以往這一問題多發生在校外培訓機構,不少機構把名校畢業生包裝為“名師”,作為招攬生源得賣點。眼下,一些地方教育部門、學校也有意無意把名校碩博宣傳為“名師”,這是對教師成長基本規律得選擇性無視,其在教師使用、管理和評價中得進一步滲透,勢必讓“唯學歷”“唯名校”風氣更盛,成為教育功利化得表現之一。
客觀來講,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中小學教師隊伍得整體學歷水平會得到提高。比照修訂中和現行得教師法,對中小學教師資格中得學歷要求得確有所提高。但要重申得是,不能簡單地認為高學歷就一定意味著高能力、高素質。建立高水平得教師隊伍,還是需要建立基于能力得考核、評價體系,重視教師得教育教學能力與貢獻。
進一步說,筆者認為,有必要建立并發揮教師可以共同體得作用。推進中小學得現代治理,破除“唯分數”“唯學歷”,推進過程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實現教師得職業化、可以化發展,都需要推進教師可以評價。即堅持用教育標準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教師得教育過程、評價教師得教學能力和教學貢獻,這將引導教師把精力投入到教學中,提升教學能力,而不是盲目追求更高學歷,或在與提升教學能力無直接關系得“職稱論文”、與推進學生研究性學習無直接關系得“職稱課題”中投入更多精力。
更多名校碩博應聘教師崗位,擴大了教師招聘得人才選擇面,也因此更需要發揮可以評價得作用。而所有新進教師要想成長為優秀教師,都需要從成為教師得第壹天起就扣好“第壹顆扣子”。尤其是對名校碩博來說,要放得下名校高學歷得“光環”,以實際得教學能力與開拓創新獲得認可。學校也有責任為所有新進教師創造良好得環境,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教育夢想得平臺。
《光明5分鐘前》( 2022年02月25日11版)
近日: 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光明5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