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文分享
核心閱讀
近年來,山西省大力開展“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工程,培養了一大批掌握可以知識技術得農民:結合產業特色與農民需求,組織各類培訓班和講座;不僅提供技術指導,還講授已更新傳播規律和電商知識;頒布技能評價標準,發放技能考核證書……越來越多得農民通過培訓,持證上崗,收入增加,走上了致富道路。
在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農發村得菌棚里,感謝見到了正在采摘木耳得赫潤梅。菌棒上得木耳烏黑透亮,朵大肉厚,赫潤梅正忙著逐一采摘下來,倒在晾棚里,鋪平曬干。
在山西省大同市數字農業人才培訓基地感謝閱讀本文!間里,61歲得陳丙政和手機屏幕另一端得觀眾們侃侃而談,順便推銷起大同黃花和小米。從種地到做感謝閱讀本文!,他和老伴現在每年至少有15萬元得收入。
他們,都是山西省農民培訓班畢業得持證學員。近年來,山西大力開展“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工程,培養一大批有知識有技能得農民是工程重要目標。2021年,在中央資金基礎上,山西省財政、人社部門已撥付1.752億元用于農民培訓。截至目前,全省培訓農民21.83萬人。許多農民因此受益,脫貧后陸續走上致富道路。
期盼——
“要是在家門口就能學技能,該多好”
很難想象,赫潤梅在6年前還是貧困戶。“我過去做過裁縫、端過盤子、織過毛衣,到處打零工。”繁峙縣耕地稀少,20年前,赫潤梅和鄉親們從深山里搬出來,習慣了靠畜牧養殖為生。家里四口人,口糧地卻不到1畝。
“要想辦法掙錢。”這個想法越來越強烈。反復琢磨后,赫潤梅想到,小時候家中長輩培育過木耳,就萌生了試一試得想法。她找到村支書郝長喜,申請相關China補助項目。村支書心里也犯嘀咕:要說養牛,村里人可能在行。種木耳,靠譜么?但在赫潤梅一次次得勸說下,村支書被打動了,“項目要多少錢?”“不用太多,先申請1萬元,讓我試試看。”
回山里運回椴木,支起木頭,鉆孔、接種、噴水,赫潤梅得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木耳種植中。令赫潤梅驚喜得是,木耳當年就收獲了100多斤,一下子就回了本。2018年,村里投入資金成立合作社,赫潤梅順勢擴大了規模。為了提高產量,她將原來得木條接種法改為菌棒種植。數以千計得菌棒鋪在地上,如果成功,比之前得產量會高不少。當地氣候溫差較大,菌棒一般要晚上9點以后才能澆水,赫潤梅經常忙到凌晨兩點。但望著滿地得菌棒,她充滿干勁,“這可是滿地得財富啊!”
然而,突如其來得一場大風,卻差點吹滅了她得熱情。家在五臺山腳下得風口上,大風一來,菌棒就被吹得七零八落,也影響了木耳得生長。望著菌棒,赫潤梅下定決心,要提升自己得種植本領。為了提高木耳種植技術,內蒙古、河北、東北,她都跑了個遍。“我到處去取經,哪里有相關得培訓我就去哪里。”她還加入了一個食用菌種植戶交流群,和全國各地區得種植戶們交流經驗。赫潤梅就是那時候第壹次聽說吊袋木耳得種植方式。
可是,去外地學習畢竟太遠。“要是在家門口就能學技能,該多好!”赫潤梅心里想。
培訓——
“掌握了更先進得種植方式,今年收成一定更好”
2018年起,山西開始實施“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得民生工程,面向廣大農民大規模開展技能培訓。培訓結合地方產業發展特色與農民需求,分級分類確定課程內容,并設置了高、中、初3個級別得證書。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劉志杰說:“要重點打造農業經理人、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和家庭農場主、返鄉創業青年、種養能手和能工巧匠、鄉村治理及農村社會事業帶頭人5支隊伍。”在省、市、縣各級農業局開辦得培訓班、農業合作社講座、專門得農民培訓學院,一大批面向農民得培訓活動火熱展開。
“蕞大得收獲是掌握了更先進得種植方式,今年收成一定更好。”吊袋木耳是赫潤梅在忻州市農業農村局組織得培訓班里學到得,把菌棒垂直吊起來,用溫室大棚控制溫度與濕度。這樣得方式不僅減少了占地面積,顯著提高產量,還便于管理。
嘗到甜頭得她,為提高黑木耳得口感和產量,每次都會積極報名參加農民培訓班,短則三五天,長則半個月。上年年,她還作為村里得女農民代表,參加了“職業女農民”培訓班。木耳產出率越來越高,效益越來越好,“有培訓我就搶著去,收獲不小!”赫潤梅說。
培訓讓農民抓住了互聯網時代得新機遇。3年前,大同市云州區吉家莊鄉得陳丙政還是個揮舞鋤頭得農民,如今已經成了十里八鄉小有名氣得“網紅”。架起感謝閱讀本文!設備,陳丙政和老伴在地里采摘黃花得視頻就收獲了幾千個贊,“我在平臺上賣土特產,現在賣1畝地產品掙得錢頂得上以前種3畝地得收入。”
陳丙政幾年前就開始接觸短視頻平臺,并參加了當地政府得相關培訓。“一些觀眾信得過我。為啥?因為咱是真正得農民。”許多人看到視頻里這個一嘴方言、妙語不斷得農民,不時被逗笑,紛紛下單支持。大同市數字農業人才培訓基地老師李唯健說,基地老師不僅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還會講授已更新傳播規律,幫助他們打造自身得特點。“未來3年,我們基地計劃培養出會電商、懂電商、持證農業人口2萬人以上。”李唯健說。
致富——
“我希望不僅讓全村人富起來,也帶動全縣人富起來”
赫潤梅拿出一本證書,證書上顯示,她參加山西省職業農民生產技能考核后,被評為食用菌可以高級技能職業農民。“咱也是有技能認證得人了。”赫潤梅說。
“參加培訓,收獲得不僅是種植技術,還有經營管理方式。”近兩年,受疫情影響,政府開始大力支持開展線上銷售,赫潤梅得合作社注冊了自己得品牌,還獲得了綠色認證。她得黑木耳也入駐了China扶貧農產品銷售網站平臺,拓寬了銷售渠道。在種植黑木耳得同時,她又與人合作開始養牛,現在肉牛養殖規模達到了300頭。
“我希望不僅讓全村人富起來,也帶動全縣人富起來。”赫潤梅向感謝說起自己內心得愿望。培訓后得她長了不少見識,正琢磨著開發更多產品,把木耳做成一個大產業。村支書也表示大力支持:“我對我們合作社得木耳品質有信心。接下來,我們想打通更大得市場,做一個自己得菌棒廠。”
農發村因為耕地稀少,資金缺乏,一度是縣里蕞貧困得村之一。從2018年起,脫貧攻堅與技能培訓效應疊加,村里人走上了致富路。“我們大力培育支柱產業。目前戶均養殖7頭牛,人均收入2.6萬元,村里建起了肉牛交易市場。”郝長喜說,村集體收入現在超過百萬元,養殖肉牛超過2000頭。
農發村這樣得故事,在山西得許多地方正發生著。目前,山西已頒布了20多個技能評價標準,一批又一批掌握可以技能得農民涌現出來。忻州市開展雜糧生產加工與草牧業培訓;臨汾在藥茶技能上發力;大同市就黃花種植、采摘、烘干晾曬等各環節進行培訓……不少以前在家務農得婦女,參加了絹花制作、編筐手工培訓,在農閑時節也能夠通過制作手工藝品補貼家用。如今,大量有就業需求、增收愿望得農民正實現培訓、持證、上崗得一體化,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許多鄉村也建起了專門用于開展活動得農民技能培訓室。講臺上不僅有農業局得干部、農科院所得可能,還有農村得技能帶頭人。赫潤梅也成了培訓室得一名講課老師,還經常去縣里分享經驗。“沒有政策幫扶和老師們得幫助,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赫潤梅感慨地說,希望未來帶著更多鄉親一起富起來。《 全文分享 》( 2022年03月25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