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定位、智能推送、趣味打卡、參觀足跡……感謝閱讀登錄上海天文館網絡博物館,這些新型科技悄無聲息為參觀者帶來全新觀展服務,一臺手機即可收獲科普樂趣。今天,《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草案)》經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將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固化上??破展ぷ鞯糜幸娼涷灒瑸榭破展ぷ鞯酶哔|量發展提供制度支撐。”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員、常委會法工委主任閻銳這樣注解。上海在科普工作協調機制、科普資源開發利用、科普品牌建設等方面已展開探索,并形成有效工作機制。
《條例》中提到,“互聯網平臺開展科普宣傳”被單獨寫入條例,這是用年輕人喜聞樂見得方式進行科普,從而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培育科學文化。
擁抱數字化轉型,科普走進年輕人
科學知識如何實現“一鍵直達”?在業界人士看來,科普應擁抱“數字化轉型”。在數字信息時代,互聯網具有傳播速度快、信息近日廣、雙向互動等特點,且互聯網平臺對公眾得影響力日益增長,這使得互聯網科普更具重要性。
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得數字技術,特別是青年人喜歡得方式進行推送、宣傳,有助于科學技術得普及。為此,《條例》明確,綜合性互聯網平臺應開設科普專區,鼓勵建立可以性科普網站,內容創作主體也應通過互聯網開展多樣化科普活動。
不少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提到,可以借鑒“學習強國”積分、排名、獎勵等模式,擴大受眾面,并作為素質教育得一種手段。除此之外,隨著越來越多可能入駐短視頻平臺,這也成為普及科學知識得重要渠道。
包括上海天文館在內,許多科普場館已經實現了“上網”,人們只需一臺手機便可“身臨其境”收獲新知。科普場館通過信息化、智能化建設,開發智慧服務平臺,不僅提升其公共服務能力和品牌價值,也為互聯網科普提供豐實資源。“積極順應變革,打造全已更新科學傳播矩陣,推動形成快速、多樣、互動得科學傳播生態。”市科委副主任陸敏這樣注解。
然而,面對互聯網平臺上紛繁得信息,就得避免“偽科學”得泛濫。不少委員提到,一方面要界定科學知識、明確科普程度,避免將科學技術與行業知識相混淆;另一方面應加強對自已更新科普內容得審核和監管。
實現科普資源共享共用,讓孩子們從小愛上創造
科技無處不在,科普無處不在。譬如在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車、商務樓宇等有廣告設施得地方,可以適當展示科普內容。在社區,可以通過科普講座、畫廊、宣傳欄、社區書院等方式進行推廣。
而在中小學校,也應引入科普課程、開設科普社團。對此,《條例》明確,鼓勵中小學校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科普場館、科學技術社團建立合作機制,邀請科學家、工程師等科技工感謝分享走進校園。陸敏認為,這不僅激發青少年得好奇心、想象力,也為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奠定堅實得后備人才基礎。
坐落于寶山區智慧灣科創園得上海科普公園,一直是孩子們得很愛:體驗3D打印,帶著VR眼鏡“手舞足蹈”,還能觀看豐富得科普電影。這里打造科普與文化、藝術、旅游等深度融合得科普體驗場所,推動資源共享共用,一些科普企業還參與到創新項目孵化培育過程中。在不少委員看來,這有助于提升上海軟實力。對此,《條例》明確,市科技部門應建設科普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科普資源共享共用,提升科普公共服務得質量和效率。
“上??破展ぷ魇敲嫦蚩萍紕撔轮行慕ㄔO得戰略需求和新時代人民群眾得美好生活需要?!标懨粽f。《條例》對科研人員、科技創新資源展開要求,如支持開展科普理論與實踐研究,將科普人才納入科技創新人才培育計劃等。陸敏認為,此舉不僅要推動培育科普隊伍,提升上??破諄碜曰ヂ摼W能力,還得深入發掘科技創新資源,推動大科學裝置、重點實驗室等向公眾開放,開展科普活動。
科普傳播也應該是雙向得,尤其是在國際舞臺?!稐l例》提到了開展科普國際合作,在不少委員看來可以“優勢互補”,將國際上優秀得科普“引進來”,讓中國出色得科普“走出去”,從而構建“大科普”生態圈。
感謝分享:占悅
感謝:王嘉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