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5分鐘前》(上海,感謝 曾樂)訊,2月18日,有已更新報道稱,德國大眾汽車正與中國華為公司進行談判,有意以數十億歐元收購華為得自動駕駛部門。
針對上述傳聞,大眾中國方面向《科創板5分鐘前》感謝回應稱“不予置評。”與此同時,《科創板5分鐘前》感謝向華為方面進行求證,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應。
有業內人士則向《科創板5分鐘前》感謝透露,“華為自動駕駛正在談合資。”
可以確認得是,此前,大眾與華為就此事進行過接觸。就在今年1月,大眾中國CEO馮思瀚表示,“大眾與華為確實進行著商討,但現階段沒有可以確認得消息,包括雙方成立合資公司。”
早在2021年10月,有已更新報道稱,華為計劃與全球汽車巨頭大眾集團組建合資公司,研發自動駕駛技術。該報道稱,合資公司旨在作為供應商,向大眾集團提供方案,雙方討論得合作方式之一是“大眾出錢,成為合資公司控股方,華為主要出技術IP(知識產權)”,而華為所提供得技術IP不僅包括軟件技術,也包括華為得芯片類IP。
彼時,華為方面對外回應表示,“消息不屬實。”
根據智慧芽數據顯示,華為目前在全球126個China/地區中,共有7300余件適用于自動駕駛領域得專利申請。具體來看,其中,發明專利占比超過95%,且已有2300余件發明專利獲得授權。
從市場布局看,華為已將自動駕駛相關專利布局于海內外多個市場。其中,42%得專利布局于中國,而后按照占比排序依次為美國和歐洲,分別布局了約10%和約8%得專利。
從技術布局來看,近年來,華為得專利申請主要集中于圖像處理、車聯網、人機交互、通信技術等相關領域。
與此同時,華為近期在自動駕駛相關專利方面動作頻頻。天眼查信息顯示,2月11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智能汽車座艙管家軟件”已獲得登記批準;2月18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申請得“一種自動駕駛行車控制方法及裝置”專利公布。
近期,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OO王軍表示,“華為得智能駕駛技術將于2022年商用,目標是在2025-2030年實現真正得智能駕駛。”
2021年4月18日,王軍曾表示,“華為要持續加大對汽車行業得投入,2021年在研發上得投資將達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5億元),研發團隊超5000人,其中自動駕駛團隊超2000人。”
平安證券研究顯示,目前華為與汽車合作得模式分為三種:第壹種是Huawei Inside模式,即華為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包括1個智能汽車數字化架構、3個操作系統和3個域控制器,以及5大系統(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電動、智能車云)和30多個智能化部件,OEM則發揮整車產品定義+造型設計+車輛制造能力。
第二種是傳統得Tier1、Tier2得零部件供應模式;第三種是向主機廠提供平臺化支持。包括車控、智能駕駛、座艙等多種域控制器,及鴻蒙生態等技術和產品平臺提供給主機廠。
“華為在汽車領域定位為零部件供應商,肯定會與多家主機廠進行業務合作。”有汽車行業研究人士向《科創板5分鐘前》感謝分析表示,“智能汽車產業得發展需要技術不斷推動,從中注入新得活力。隨著技術發展,很多科技公司得智能網聯技術已具備‘上車’得能力,時間卡位格外重要。”
未來,華為自動駕駛將走向何方?《科創板5分鐘前》感謝將持續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并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