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11日電 題:方李邦琴:故鄉(xiāng)他鄉(xiāng),我為津梁
作者吳侃
“中國是我的生母,美國是我的養(yǎng)母,我對這兩個母親感情深厚,中美關系能夠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是我畢生的愿望。”近日,在“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評選”頒獎典禮上,85歲的美國報業(yè)大亨、企業(yè)家、僑領方李邦琴獲選年度人物,主辦方對其頒獎詞為“故鄉(xiāng)他鄉(xiāng),我為津梁”。
方李邦琴幾十年致力中美人文交流領域,她曾出資支持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東亞圖書館建設,讓美國學生通過閱讀來了解中國,也曾捐建北京大學的漢語教學大樓——方李邦琴樓,使世界通過漢語認識中國。
“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遠不及中國人對美國的了解,想要增進了解,應當從青年一代入手。”于是,2013年方李邦琴出資100萬美金支持中美教育交流項目“十萬強計劃”,在4年間推動了10萬名美國學生來中國留學。
2020年1月8日,“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評選頒獎典禮”舉行,方李邦琴獲選“年度人物”。國務院港澳辦原常務副主任、全國港澳研究會創(chuàng)會會長陳佐洱先生上臺為方李邦琴頒發(fā)獎杯。中新社記者 李駿 攝2015年8月,海外首座抗戰(zhàn)紀念館在美國舊金山中國城揭幕,紀念館正是方李邦琴籌建。
方李邦琴回憶,籌建過程困難重重,“施工期間,紀念館窗玻璃遭人砸碎;有人把紙團點著扔到郵筒里;紀念館的網(wǎng)站也被黑客攻擊……開館當天,為了保證紀念館順利揭幕,許多身形高大的華人還自發(fā)成立了安保隊,在周邊的街道巡邏。”
她說,以前很多美國人都不了解二戰(zhàn)有東方戰(zhàn)場,紀念館能讓美國社會知道中國抗戰(zhàn)歷史,這也是中美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并肩戰(zhàn)斗的紀念。
2019年8月,方李邦琴在舊金山組織了一場“中美建交40周年回顧與展望高峰論壇”,中美各界人士在論壇上呼吁停止中美貿(mào)易爭端。談到舉辦論壇的初衷,她說,40年中美兩國關系起起伏伏,但總體是向好的,舉辦論壇是因為兩國人民的關系需要繼續(xù)發(fā)展。
在為華人發(fā)聲,提高華人社會地位方面,方李邦琴也傾盡全力。1979年,方李邦琴創(chuàng)立了全美第一份反映亞裔聲音的英文報紙《亞洲人周刊》。“我們必須有一份英文報紙,表達華人的聲音和訴求。”
方李邦琴也參與舊金山中國城的發(fā)展管理。中國城的美麗宮破產(chǎn)后沒人愿意接,1983年她買了下來,用于洽談生意,策劃華人參政,美麗宮因此被稱為“中國城的政治客廳”。
早年舊金山市政府對中國城的發(fā)展不重視,中國城遭遇大停電,“當時根本無人問津,我就聯(lián)合所有商家打官司贏了,大家都獲得賠款,政府還把中國城電路重新鋪設,后來再也沒停過電。”
2000年3月17日,已有135年歷史的美國《舊金山觀察家報》在頭版頭條刊出一個特大字號的通欄:“SOLD(被出售)!”而將該報收入囊中的正是方李邦琴,她也成為美國歷史上首個掌有英文主流媒體的華人。
方李邦琴回憶,當時有人說我們方家不夠資格買,還有人和我們搶著買,最后不得不上法庭解決,官司一打就是三年,好在當?shù)氐氖虚L和民眾都力挺我們,最終打贏了。
她說:“這家報紙的老掌門人赫斯特家族曾提出‘黃禍’一詞來侮辱華人,我買下這份報紙正是‘以其矛攻其盾’,來證明華人的實力和地位。”
回顧自己走過的歲月,方李邦琴認為自己的成績得益于能找準自我定位。“這也正是我想告訴華裔青年的,應當積極融入主流、敢于參政、不怕‘挨打’,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