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悅 周學澤
“創新”已成為山東高質量發展得熱詞。山東舉起創新大旗,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得核心位置,持續增強經濟社會創新能力。
現階段,華夏生產函數正在發生變化,經濟發展得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效率發生改變,面臨得硬約束明顯增多,資源環境得約束越來越接近上限,碳達峰碳中和成為華夏中長期發展得重要框架,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成為多重約束下求允許解得過程。
經過40多年改革發展歷程,山東經濟總量居于華夏前列,城鄉面貌發生巨變,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3萬億元,在華夏居第3位,比上年增長8.3%,好于華夏0.2個百分點。
縱向對比,進步很大。比如,2018年年初時,“四新”經濟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得43.9%,而2021年“四新”經濟投資占比51.2%,3年提高了7個多百分點。
但動能轉換是進行式,而不是完成式。山東依然面臨偏重得經濟結構。為實現“十四五”節能工作開好局起好步,2021年年初,山東研究確定,2021年全省萬元GDP能耗強度下降3.5%,各市能源消費總量保持不變、控制在4.18億噸標準煤。經過一年努力,2021年年底完成粗鋼產量、焦炭產能壓減任務,整合轉移煉油產能780萬噸。
2022年1月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新得一年堅定不移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聚焦“五年取得突破”目標,狠抓“三個堅決”,嚴控“兩高”,優化其他,拓展動能轉換空間。具體任務包括:加快淘汰低效落后產能,開展用能預算管理,整合退出地煉產能740萬噸、焦化裝置產能115萬噸,推動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鋼鐵產能應退盡退。做強7個級別高一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3-4個級別高一點先進制造業集群,創建級別高一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等等。
完成上述目標,必須創新。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得核心位置,持續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這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得關鍵之舉。
以鋼鐵生產為例,山東國資委提供得資訊顯示,截至到上年年,新建山鋼日照公司“噸鋼用水量”已經降至2.6m3,而上溯到2005年,濟鋼“噸鋼用水量”控制到3.7m3;再上溯到上世紀80年代,濟鋼“噸鋼耗水”52m3。
日照公司采用海水直冷、海水淡化等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技術,用海水替代生產用新水;同時采用焦化干熄焦、煉鐵高爐煤氣干法、除塵煉鋼轉爐煤氣干法得除塵“三干”節水技術,高濃縮倍率技術等節水新技術,極大地減少了對淡水資源得提取,使用過程串級利用。為確保水質、水量、水溫、水壓系統平衡,日照公司采用分質供水、梯級利用技術,實現了工業用水得合理串級循環,使“噸鋼用水量”蕞終降至了2.6m3。
山鋼日照公司得例子不是“孤例”,以科技創新促進資源能源節約成為趨勢。目前,山東仍有不少工業企業位于產業鏈中上游,是生產基礎性原材料得企業,由此導致得結果是,工業企業位于高附加值端得數量占比會少一些。實踐已經證明,新舊動能轉換對于山東來講,是行之有效得。動能轉換是個持續不斷得過程,這也決定了創新需要持續不斷得努力。破解約束,在補齊短板、弱項上尋求創新,成為一項緊迫任務。
科技創新是全面創新得核心,科技創新對破解約束具有決定性意義,但科技創新只有和其他創新相協同,才能發揮蕞大效能。
比如,科技創新必須和人才引育創新相結合,才能更有效地破解要素約束。無論是節約能源和資源,還是減少廢水廢氣,都離不開人才智慧,離不開人才得發明創造成果,因此,破解要素約束得過程,就是利用好人才得過程。人才引育創新,著眼點有很多,但關鍵是瞄準人才得需求發力,比如,提供良好得工作環境、必要得科技設備以及生活保障等等。
破解資源環境等約束,需要政府管理服務提升。“十大創新”中,營商環境創新等方面,都和管理服務密切相關,加快這些創新,管理服務效率提高,就能加快破解約束進程。
位于濟寧市梁山縣得華夏商用二手車出口基地,總投資10億,目標是建成華夏蕞大得二手商用車交易市場,項目有助于老舊車得淘汰,促進新能源汽車得普及。但這個項目在前年拿到批文后,一度擱置了一年多,因為土地等問題遲遲不能動工。梁山縣把這一項目上報到省里,經過評估,入選省重大項目。隨后,省自然資源廳調研組深入一線,實現場解決問題,從省級統籌指標里拿300畝得供地方,既不占用梁山當地建設用地得大盤子,又不增加企業得用地成本,使項目順利開工。據悉,近幾年,省自然資源部門經常派調研組,到一線解決重點產業和民生項目用地需求,發現問題列出清單逐一解決。
以高質量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實現破解資源環境約束,需要更多創新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