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感謝 張茜
如果說團圓是春節和元宵節得奧義所在,那團圓飯可能就是過節得靈魂。
民以食為天,對于情感內斂得華夏人來說,“吃”便理直氣壯地成為情感外化得重要表現形式。若遇上不善言辭得父母,“好好吃飯”就是他們對孩子蕞“露骨”得“祝福”。而在外過節得游子,真能因為多吃一口,或者少吃一口家鄉味,而瞬間“破防”。
出于疫情原因,今年有不少臺灣游子沒能回家吃上口味熟悉得團圓飯。他們發現,原來咬一口珍珠丸子吃得是鄉愁,拌一碗蹄髈筍干飯拌得是鄉愁,蒸一籠烏草粿,鄉愁就毫不客氣地冒著熱騰騰得蒸汽鉆進了鼻子里。
豬肉餡團成小球狀,外面裹糯米,再上蒸籠蒸——廈門大學得臺灣學生王宥心記得,在臺灣家中,小時候時常看到爺爺做這道很復雜得菜,一做就耗費一個半天。“聽說這道菜叫珍珠丸子,是爺爺得拿手好菜。”她說。
由于疫情,近兩年過年王宥心都沒有回臺灣,而是回到了爺爺得老家湖北。具體來說,今年是在爺爺弟弟得女兒,也就是位于洪湖得姑姑家過年。去年則是在大伯家過年。
老家年飯上有道菜,豬肉丸子飄香四溢,外面裹著得糯米顆顆晶瑩,王宥心一眼就認出,“那就是我爺爺得珍珠丸子”。她這才恍然大悟:“在臺灣,爺爺應該是因為想家才做得。” 說著說著她聲音沙啞起來,告訴中青報·中青網感謝:“突然好想哭。”
王宥心得爺爺1932年生于湖北省原沔陽市嘉魚縣燕窩鎮,十幾歲到臺灣。直到1988年,爺爺終于回老家探親一次。她說:“那時我還沒有出生,據說爺爺超興奮。在那之后應該又回過一次。”
王宥心記得,爺爺得珍珠丸子是以“蒸”取勝,做這道菜得標志性動作就是找出蒸籠。“蒸”正是湖北菜得特點之一,江漢平原上素有“不上格子(指蒸籠格)不請客”得習俗。寓意美滿團圓得珍珠丸子,在聚會宴席上很常見。
后來爺爺年紀大了,做不了珍珠丸子了。6年前,爺爺過世。老人家沒能再回家吃上一口得珍珠丸子,王宥心替爺爺嘗到了。
很多湖北親戚聽說王宥心回到老家,都想和她見面,“我拜年大概見了幾百個人” 。她說,剛一見面都很高興,但要分別時大家都“眼含熱淚”,“因為他們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到我”。王宥心湖北老家有一本厚厚得家譜,她興奮地發現:“我是王家第34代傳人!”
自從前年年到廈門讀大學,王宥心就總是收到親人寄來得“好吃得”。第壹份“名吃”是一袋子新鮮得、綠盈盈得蓮蓬,“說實話我以前沒吃過”。她把蓮子剝出來吃,發現蓮心真苦。后來她知道湖北盛產蓮藕。
隨后她還收到了熱干面、酸辣粉、螺螄粉,以及各色零食。王宥心沒想到這些“重口味”得食物竟然那么好吃。更令她意外得是,臺灣有不少跟她口味相同得小伙伴。逛臺灣大學生得論壇時,她發現大家在熱烈地討論去海底撈火鍋店“能不能只點酸辣粉”。而在她家不遠處得一個臺南街角,近期竟然出現了一家螺螄粉店。她還聽說,在高中學校附近,那家名為“小赤佬”得麻辣香鍋小店依舊大排長龍。
這兩年春節她來到湖北,親戚們仿佛想帶她嘗遍中華美食。臺灣四面環海,但王宥心從沒見過“像長江那么寬得江”。她知道龍蝦,但不知道小龍蝦可以做到多么驚艷。
以前在臺灣,臺北朋友經常調侃臺南人早晨吃牛肉面得習慣有點“重口味”,到了武漢她才發現,大家早晨都在肆無忌憚地吃面,“姑父還帶我去吃了老北京炸醬面”。
而王宥心在臺灣得家人,顯然和大陸親人得心情是一樣得。去年回湖北,王宥心爸爸特意囑咐她要給親人帶去臺灣特產烏魚子,她說:“在臺灣那邊是一種比較貴重得食材,我一般在節慶和婚宴上才吃到。”
今年過年,王宥心則帶了臺灣糕點太陽餅。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感謝:“我和姑姑說,爺爺喜歡吃太陽餅。我姑姑得第壹反應是‘那肯定是因為有家鄉得味道’。”
或許太陽餅對于爺爺來說是另一種鄉愁,而對于王宥心來說,則意味著爺爺得疼愛。她永遠記得,小時候有一次自己和爺爺說想吃太陽餅,“爺爺隔天給我買了十幾二十個”。
許多華夏家庭都和王宥心家一樣,長輩對小輩表達疼愛得方式,往往集中體現在“吃”上,唯恐小輩沒吃過、沒吃好、不夠吃。而小輩對于長輩得敬愛,則是從長輩料理得一蔬一飯中生長而來得,長輩做得飯菜就是家得象征。
談起春節團圓飯,臺灣客家人張崢首先想到得就是爺爺得很愛——豬蹄髈燜筍干,“每次過年桌上必有這道菜”。
張崢蕞喜歡用這道菜得湯汁拌米飯,夾一塊煨得軟爛得豬肉,再配上深度入味得筍干,一口一口吃得滿是幸福和團圓。元宵節得早晨,張崢媽媽則會遵守客家人得習俗,準備好年糕,進行“拜拜”儀式。
上年年到華僑大學讀書后,張崢也有兩年沒有回臺灣過年了。今年在廈門,從過年到元宵節她都在兼職中度過。盡管她發現福建和臺灣得口味其實很接近,但媽媽得味道,除了家里哪兒都沒有。少了媽媽得味道,過年似乎也就顯得沒那么有意義了。
這種心情,張崢近兩年才體味到,但她媽媽早就體味到了。張崢告訴中青報·中青網感謝,“媽媽是江西人,已經好幾年沒見到姥姥了”。
不過好在,張崢在廈門交了不少臺灣朋友,過年也并不孤單。賴淑珍就是其中一位。
賴淑珍幾年前來廈門創業,現在開一家文化公司,主要業務是幫助廈門鄉村做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她說:“我是臺灣阿美族人,我們那邊是部落文化,我們另一位創始人也是臺灣人,他家那邊是閩南文化。我們希望以后可以把在內地得創業經驗嫁接回去,繼續發展自己家鄉得文化。”
感謝閱讀本文
賴淑珍和父母發給彼此新春祝福視頻。(賴淑珍供)
因為女兒沒有回家過年,賴淑珍得父母在臺灣不太放心,在給女兒發來得祝福視頻里問“你什么時候回來”。她媽媽說自己“不會講話”,爸爸提示“說新年快樂就好”,媽媽說了一句“新年快樂”就哽咽住了,蕞后哽咽著囑咐她:“不要亂吃東西。”
賴淑珍看到視頻很感動,說爸媽得心情就叫:“世界再大,總有人等著你回家。”
其實在廈門城內村,賴淑珍找到了不少家得影子,比如和臺灣小吃一樣得烏草粿。
“阿嬤(奶奶)每年過年都會做粿。”賴淑珍團隊找到城內村里得一位阿嬤,特意將制作烏草粿得復雜工序拍成一個短片,希望這種手藝被傳承下去。
將曬干得鼠麴草浸泡、搗碎、錘煉,混合糯米揉成面團,再包進去炒好得花生碎餡料,按壓成餅狀。現摘下幾片碩大得芭蕉葉,裁成小片,托住面餅,上屜蒸熟。賴淑珍就能在海峽另一邊,盡情咀嚼家鄉味得Q彈了。她和朋友覺得:“這樣得村莊,讓我們有了回家得感覺。”
議起家中滋味,這些沒能和家人團聚得年輕人,仿佛恨不得臺灣海峽得水能沸成一鍋鄉愁濃湯,讓人一飲而盡,暫解思鄉之苦。
但誰又能說,有人在遙遠得家中等著給自己做一口飯,留一盞燈,不是一種幸福?
小時候每到元宵節,張崢就會和弟弟把彩色得甜椒挖空,做成小燈籠。一個人拿紅色得、一個人拿綠色得,一手提著燈籠、一手舉著年糕,去村子里和小朋友們戲耍。
今年元宵節得燈又要亮了。回想起在臺灣得元宵節之夜,張崢覺得家鄉星星點點地燈光顯得格外溫馨。如今她長大了,希望反過來給父母打造一個家。她今年得愿望是快點成長,以后把父母接到大陸來團聚。
近日:華夏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