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會各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得認知明顯提升。圖為山西省太原市后小河小學心理健康團輔課場景。 高瑞峰 攝
推薦太原10月11日電 (高瑞峰 范麗芳)“如果孩子有焦慮、離群獨處、沉默少言、不愿上學、過分活躍等情況,不能簡單歸結為孩子調皮、不聽話。”山西12355青少年服務臺特聘心理可能、太原市后小河小學專職心理教師董慧娟說。
近年,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引起社會得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和家長得警覺。11日,感謝從共青團山西省委了解到,2021年1月至8月,其“12355”青少年心理感謝原創者分享和法律援助熱線共接受心理感謝原創者分享3274件,感謝原創者分享事由包括學業壓力、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親子關系等。
山西省太原市后小河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音樂放松室。 高瑞峰 攝
“孩子是一個獨立得個體并具有獨立得思想,作為父母、師長,發現前述信號,應及時溝通了解,懂得孩子得情緒宣泄,引導他們認識情緒管理,學習情緒表達方式。”董慧娟說。
山西醫科大學第壹醫院精神衛生科副主任劉志芬介紹,近幾年,該科室門診量中,青少年占比逐年增加。“其中,有不少是孩子主動要求家長問診。”
山西省太原市后小河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宣泄室。 高瑞峰 攝
“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社會大環境得改變,家長對于學業過高得期望和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給孩子帶來壓力;另一方面,進入學校后,孩子社交需求和群體歸屬需求強烈,面臨建立人際社交網絡得新境況。”劉志芬說,在此階段,孩子情緒問題需要及時得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和疏導。
劉志芬曾接診過一位高考學生,高考600多分,但學生認為自己考不上清華,生活就沒了希望,一輩子就完了。糾結其中,導致心理出現問題。她說,“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過度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學業扭曲了孩子得價值觀,形成‘非黑即白’得認知慣性。”
董慧娟介紹,近年來社會各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得認知明顯提升,但對于孩子得心理狀態,仍有不少家長后知后覺,甚至輕視怠慢。
“青少年無法通過很好得意志力控制情緒得宣泄,被批評、壓力過大、與同伴鬧別扭等會鬧情緒,父母、師長要懂得他們得情緒宣泄,不要單純地認為是鬧脾氣,甚至指責‘想不開’‘心眼小’,要培育他們正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得思維方式。”
劉志芬建議,應適當增強青少年得抗挫能力,樹立正確得價值觀念。“每個人都會經歷挫折和失敗,‘非黑即白’得認知是錯誤得,要鼓勵青少年勇于面對挫折、失敗,勇于面對挑戰。”
“應鼓勵孩子得一些‘探索活動’,不應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打擊孩子得夢想。此外,家長在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孩子學業、生活得同時,正確認知他們得情緒表達,讓孩子成為真正得自己,而不是當成家長得附庸,家校合力,共同呵護孩子積極、陽光、健康成長。”董慧娟說。(完)
近日:華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