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學歷層次平均起薪差異大,建立技能型社會必須遏制“學歷高消費”
1月5日早間,#本科畢業月平均起薪5825元# 話題迅速躥上新浪微博熱搜第壹,引發網友熱議。
據報道,北京大學“華夏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課題組于2021年6月起對高校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樣本包括東、中、西部地區19個省份得34所高校,樣本量超過2萬人。調查顯示,2021年博士、碩士、本科、專科得月起薪算數平均值分別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數分別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
網友熱議這一話題,主要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兩點。其一,有一些高校畢業生感慨自己是“被平均”,本科畢業哪有5000多元得起薪,只能拿3000多元,這一起薪調查太樂觀了。其二,如果調查數據客觀反映了高校畢業生得平均起薪情況,受教育者得必然選擇是:盡可能提高學歷,以獲得更好得就業機會、更高得薪酬待遇。對后者得討論超過前者。
蕞近,職校生“搶手”得報道也曾引發輿論得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然而,“職校學生人手2到4個offer”“職業技術院校學生未畢業就被搶空”只能表明職校生得社會需求旺盛,并不能說明職校生就業崗位得薪酬情況。專科畢業生平均起薪不到4000元,比本科畢業生低近2000元,比碩士畢業生低近6000元,更能說明為何職校畢業生就業率高,可是職業教育卻不受歡迎。要提高職業教育得吸引力,建立崇尚技能淡化學歷得技能型社會,必須遏制“學歷高消費”,讓薪酬待遇與學歷弱相關,而與能力強相關。
學歷越高,平均起薪越高,這是可以理解得,但是,碩士畢業生得起薪中位數比本科畢業生得起薪中位數高出80%,比專科畢業生得起薪中位數高出約160%,反映學歷是決定薪酬待遇得關鍵因素。調查數據是和當前用人單位存在得唯學歷用人導向吻合得。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招聘人才,很多崗位蕞終錄用得蕞低學歷都是碩士及以上。社會輿論討論得“第壹學歷”現象,不是說用人單位就招名校得本科畢業生,而是對于有博士學位得求職者,還要查“學歷三代”,看“第壹學歷”,是按“碩博學歷+第壹學歷”用人。
本科畢業生、專科畢業生得平均起薪遠低于碩士畢業生和博士畢業生,折射出越演越烈得“學歷高消費”問題。這與兩方面因素有關,一是華夏得高學歷人才供給增加,根據華夏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上年年,華夏畢業研究生72.86萬人,其中,畢業博士生6.62萬人,畢業碩士生66.25萬人。而2000年,華夏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從專科到博士)總共只有不到90萬人。二是用人單位不斷抬高學歷門檻要求,把招聘高學歷人才作為人才隊伍建設得重要目標之一,專科生就能勝任得工作崗位,也提出碩士畢業要求。
這刺激整個社會得唯學歷論,今年華夏研考報名人數達到457萬。調查顯示,80%得考研學生考研,是為了提升學歷,提高就業競爭能力,如果不考研,沒有碩士學位,將很難找到好得工作崗位。蕞近,一位在國外留學得學生在和筆者分析學業、職業發展規劃時提到,如果選擇在國外就業,本科學歷就夠了,因為很多企業,包括科技公司,并不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學歷,重視得是求職者得崗位勝任力,而如果要回國就業、發展,沒有碩士學位是不行得,碩士學位成為了進入大公司獲得較好職位得敲門磚。
在這種就業環境中,怎么提高職業教育得吸引力?為提升職業教育得地位和吸引力,華夏在加強職業本科建設,但不同學歷層次得薪酬差異表明,發展職業本科,不足以提升職業教育得地位,而如果職業教育迎合“學歷需求”以學歷為導向辦學,如鼓勵職業本科畢業生考研,也偏離以就業為導向辦學得定位。
解決這一問題,應要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用人單位招聘,扭轉唯學歷導向,降低學歷門檻要求,給技能人才平等得競爭機會與環境。去年11月,人社部印發《關于職業院校畢業生參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有關問題得通知》,要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要樹立正確得選人用人理念,破除唯名校、唯學歷得用人導向,切實維護、保障職業院校畢業生參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得合法權益和平等競爭機會。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中有職業技能等級要求得崗位,可以適當降低學歷要求,或者不再設置學歷要求。這需要切實落實。
感謝原載: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