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北京土地市場轉折的一年。這一年,房企拿地更趨謹慎,土地溢價率低位徘徊;不限價宅地重新回歸,且供應數量日漸增加。年內,北京共成交58宗經營性用地,其中包含21宗限競房用地、14宗共有產權住房用地、14宗“不限價”宅地、1宗租賃住房用地以及8宗商業或其他類多功能用地;建設用地總面積約為357.32萬平方米,建筑控制總規模約為733.78萬平方米,總成交金額達到約1672.10億元。
不限價宅地增加,成交14宗
2020年的北京土地首秀讓不限價宅地再度成為行業內外關注的焦點。15家房企同臺競技,融創、中海各落一子,打破了2019年末北京土地市場底價成交的局面。
自2016年下半年起,北京開始采用“限房價、競地價”的供地方式,限競房地塊成為北京土地市場中的主力。
近兩年,隨著限競房項目密集入市,庫存積壓的問題也日漸突顯。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北京限競房已經連續16個月出現供應量大于簽約量的現象。
2019年以來,北京不限價宅地供應量明顯增加,其中不乏豐臺石榴莊、朝陽孫河、石景山首鋼園區等熱點區域。具體來看,去年豐臺區共出讓6宗住宅用地,其中3宗為“不限價”宅地,占比達半數;朝陽區、門頭溝區、平谷區、懷柔區和石景山區各成交2宗“不限價”宅地,朝陽區成交的2宗土地均位于孫河板塊;余下1宗地位于密云區。
房企拿地態度更趨謹慎
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北京成交的50宗住宅用地中,有28宗為溢價出讓,平均溢價率約為10%,自2016年起連續三年下跌。
記者在北京土地競價現場觀察到,各房企拿地態度更趨謹慎,在面對高價地時尤為明顯,不少報名參與競價的房企在舉牌環節表現得并不積極。因為土地所占用的資金量大,對房企的現金流水平要求高,加之對區域發展前景、域內項目去化水平等諸多因素的考量,房企的拿地節奏會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
除去招標出讓的7宗土地外,去年溢價率超過40%的經營性用地僅有3宗,2宗位于通州區,1宗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其中溢價率最高的是通州新城0203街區地塊。該宗地位于五環和六環之間,建筑控制規模約為5.91萬平方米。共有11家企業報名參與該宗地的競買。經過45輪的激烈爭奪,最終,北京通州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18.8億元的價格競得該宗地,溢價率達到約42.42%。根據出讓條件,該宗地中商品住房銷售均價不超過52508元/平方米,且最高銷售單價不得超過55133元/平方米。
此外,溢價率在30%至40%之間的土地共有4宗,兩宗位于大興區,朝陽區、通州區分別有一宗。其中,位于通州區臺湖鎮和經開區河西區的2宗土地分別由中建一局集團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港中旅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競得,溢價率均超過39%。前者為共有產權住房用地,后者為限競房用地。
從企業層面來看,中海和華潤在2019年的北京土地市場中表現較為積極,通過或獨立或合作競買的方式競得多宗土地。但總體來看,企業拿地的關注點越發由“數量”轉向“質量”,態度更趨理性。
采寫/新京報記者 趙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