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月10日電 (記者 鐘旖)眾所皆知,新輸入、新突發傳染病、國際生物恐怖病原嚴重威脅著公眾健康、社會安全和國防安全,亟待發展出特異、快速的防控新技術,而防控新技術的關鍵是抗原的精確操控技術和病原的免疫操控能力。10日,記者從重慶市科學技術局獲悉,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共同完成的“蛋白質抗原工程技術的創立及其應用”項目在當天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榮獲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在我看來,抗原決定了免疫反應的方向和強度,是最強的免疫調節劑。為此,1989年我在攻讀博士時,便堅定地選擇了‘免疫識別與分子設計與抗原工程’方向,并組建了重點實驗室。”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免疫學教授、全軍免疫學研究所所長吳玉章透露,蛋白質抗原工程技術的創立及其應用項目的成熟,凝聚著其團隊30年的不斷鉆研。
“應對新突發病原的關鍵是提升對抗原的操控能力。我們的項目針對新突發病原的主要抗原-蛋白質抗原,創立了抗原工程理論和技術以提升操控抗原的能力。”吳玉章介紹,蛋白質抗原工程技術的創立及其應用的成果屬醫藥衛生領域。針對新突發病原對公眾健康和國防安全的嚴重威脅,該團隊發明了在表位水平對蛋白質抗原的“快拆”“可改”“能裝”等關鍵技術,獲國內外授權專利34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2件,目前已在國內外68家單位推廣。
圖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免疫學教授吳玉章及其團隊合影。受訪者供圖記者了解到,該項目發明了在表位水平上對病毒的“快拆”新技術,具有廉價、快捷、高分辨率等特點,應用于流感、登革熱、SARS等重大疫情防控。團隊建立的國際最大病毒表位數據庫(EDC)和國際首個抗原超型數據庫(HLAsupE),可實現病毒在表位水平的快速拆解,將表位拆解分辨率提升到單個氨基酸殘基水平,使描繪某個病毒表位圖譜的時間由過去的數年縮短為數周,提高了研究效率、節約了研究成本。
吳玉章介紹,該團隊還發明了基于表位“改裝”和“組裝”新病毒技術,2002年在國際上率先制造出模擬病毒(英文譯名mimovirus),2010年率先制造出模擬逆轉錄病毒(英文譯名mimoretrovirus),為應對生物恐怖病原和國防安全形成前瞻性技術儲備。
吳玉章告訴記者,“蛋白質抗原工程技術的創立及其應用”目前已應用于歷次重大疫情防控,發明出系列廉價、高質、適合基層使用的新產品,獲醫療器械注冊證書和歐盟CE證書7件,全球銷售2600多萬人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