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高凱)“語言文學方面的‘美’,更多的是體會沒有直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精神層面的審美。”知名童書翻譯、兒童閱讀深耕者孫慧陽日前在此間談及兒童閱讀指出。
孫慧陽在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這個故事里沒有龍》的新書推介會上作出如上表示。
談及兒童閱讀從繪本到“大語文”的過渡,孫慧陽表示,無論成人還是孩子在閱讀時往往追求書中傳達的意義,契合古人“文以載道”的觀念追尋閱讀中的“值得”。她提到朱自強教授在著作中提到過兒童文學教育、認知、審美和娛樂四個功能性,表示家長往往更重視教育和認知方面,對于一本圖畫書的審美性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它的畫面、色彩、構圖、明暗、布局等等視覺上的元素,其實審美性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層面,在于它用故事滋養孩子的心智建構的過程,讓孩子形成獨有的氣質。
當日發布的《這個故事里沒有龍》系“星空世界精選圖畫書”之一,它入選2018年英國凱特·格林威納獎,版權輸出至美、德、法等11國。故事講述了一個厭倦了自己故事里一直當壞蛋的火龍,想到別人的故事里,因為他也想當英雄。他請求姜餅人、漢賽爾和格萊特、三只小豬、小紅帽……,大家都告訴他:“這個故事里沒有龍”。火龍并沒有放棄,終于他遇到一個成為英雄的機會,是躲起來不理睬,還是沖出去成為英雄,這是一個問題。火龍會如何選擇呢?《這個故事里沒有龍》是對經典的致敬,也是對經典的解構與重建,它利用經典的童話情節,大膽又合理的想象,編創了一個嶄新的故事。繪本中西方的龍的形象和我國傳統文化“功成而弗居”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從繪本閱讀中汲取到哲學,構建正確的觀念,是跟孩子探討的一個切入點。
關于兒童閱讀的起跑線在哪兒,孫慧陽談到,兒童閱讀的起跑線其實取決于家長的閱讀觀、兒童觀甚至是價值觀和世界觀。家長在借助兒童閱讀材料要學會與孩子“愉快地聊天”,在閱讀中減少低質量的設問,讓他們顯示自身的智慧,喚醒內心的智慧和善良。
親子閱讀專家林丹指出,書中跌宕起伏的情節里,孩子會跟著他喜歡的主角噴火龍與書中人物相遇。對于低齡兒童,家長要將閱讀簡單化,讓孩子先拿起來,喜歡,讀下去,書中眾多的角色會在孩子心目中留下一個影子,在他未來的閱讀過程中,家長把書中提到的童話故事書放在家里的某個角落,“不經意”讓孩子發現,實現閱讀串燒。
對于“大語文”時代下如何借助一本書讓孩子從“愛閱讀”到“會閱讀”到“會考試”,林丹表示,在陪伴孩子閱讀的過程中,家長或老師可以設置一些場景或互動去支持到語言能力的發展和多方面素質的拓展,幫助孩子完成“大語文”的學習。
現場解答環節家長提出對于孩子閱讀能否“輸出”表示焦慮,嘉賓均表示對于兒童閱讀行為的觀察,不要簡單的拿考試化的方式去衡量,“大語文”時代下從繪本閱讀開始,不僅僅是培養孩子的信息抓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審辨能力、思辨能力、推斷能力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