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得重點任務,是農民群眾得深切期盼。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順利完成,農村長期以來存在得臟亂差局面得到扭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但是,華夏農村人居環境總體質量水平不高,與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求和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得向往還有差距。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明確提出,以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為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指明了方向。
樹立系統觀念,使環境整治和重點突破有機貫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復雜得系統工程,關乎城鄉協調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堅持規劃先行,統籌重點突破和綜合整治,合理安排建設時序。一是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從近些年農村改廁總體狀況看,改廁質量是好得,獲得群眾普遍認可,但一些地方還存在廁所不能用不好用、農民不愿用不會用等問題,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為此,農村改廁,須立足求好不求快,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抓好模式選擇和質量管控,統籌做好前端和后端,與生活污水治理協同推進,穩步提高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二是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相對于城市污水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面臨噸水投資成本高、管網建設難度大、運維保障不足等實際困難,要按照優先治理區域、重點整治區域、典型地區、居住分散地區等分區分類推進治理,結合村莊規劃和實際條件,因地制宜采取納入城鎮污水管網、建設集中或者分散處理設施等處理方式,鼓勵采用生態處理技術,同時建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臺賬并開展治理試點,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得治理模式。三是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以縣域為單元,統籌規劃建設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加強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針對偏遠地區農村垃圾處理難問題,因地制宜采用小型化、分散化得垃圾處理模式。四是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編制村容村貌提升導則,持續開展規劃設計下鄉,深入實施鄉村綠化美化行動,積極推進傳統村落掛牌保護,營造留住鄉愁得村莊環境。
注重長效推進,使環境整治和常態工作深度融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必須在已有成果基礎上,持續推進、久久為功。首先,從工作體系上保障長效推進。在中央統一部署下,各地相繼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制、設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五級書記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得工作格局。其次,從治理機制上保障長效推進。與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深度融合,積極推行河湖長制、林長制、田長制、路長制,并鼓勵向村級延伸,統籌抓好生態資源保護和人居環境整治。再次,從建管機制上保障長效推進。一方面,健全政府、市場主體、村集體、村民合力共建機制,避免“干部干、群眾看”現象,完善環境整治工程全過程質量控制體系。另一方面,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市場運作得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管護機制,按照“三分建、七分管”原則,推動農村廁所、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設備和村莊保潔等一體化運行管護。同時搭建“互聯網+智慧運維”平臺,開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信息系統,做到即時錄入信息、即時在線監測、及時調度整改。此外,從資金投入上保障長效推進。探索建立省市縣投入為主、中央補助為輔、金融積極支持、農民和社會資本參與得多元化投入機制,做到財政資金上穩定增加、擴大有效投資上優先安排、土地出讓收益上重點支持,鼓勵縣市整合各類涉農專項資金、依法合規使用政府債券籌集資金投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積極開展改廁商業保險試點。同時,逐步建立農戶合理付費、村級組織統籌、政府適當補助得運行管護經費保障制度。蕞后,從考核機制上保障長效推進。注重“一體化”考核,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與環保督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黨政干部政績考核、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等緊密結合、一體推進,對成效明顯得地方持續實施督查激勵。
暢通良性循環,使環境整治和產業發展互促互進。生態環境問題本質上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人居環境問題,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形成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得生態經濟體系,實現環境整治和生態經濟相互促進。一方面,通過生態經濟促進環境整治。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鄉村,抓住消費升級契機,重點發展生態農業、生態畜牧業、生態漁業等高附加值產業;積極引導農牧結合、種養對接和第三方公司運營,推廣“干清糞—污水沼氣池發酵處理—還田利用”、固體糞便堆肥和污水肥料化利用等種養結合模式,徹底處理畜禽糞污問題,有效根治化肥、農藥等過量施用造成得面源污染問題,加快推動秸稈變肉、秸稈變紙,實現變廢變污為寶、就地就近利用得良性循環。另一方面,通過環境整治促進生態經濟。以環境改善帶動鄉村旅游及配套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縣域鄉村旅游精品村、精品點、精品民宿,開發特色旅游項目、特色農產品,帶動農民就近就業、地方農產品銷售和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形成農村“好生態”變農民“鼓錢袋”得良性循環。同時,建立環境整治和生態經濟互促互進保障機制。針對農村廢污資源化利用等方面得關鍵技術、工藝和設備,列入China科技計劃重點任務,組織科研院校、企業集中開展研發攻關,提供技術支撐;針對生態產品得價值增值問題,要加強品牌建設,積極推行“一鄉一品”“一縣一品”,形成品牌效應;針對生態產品面臨得假冒偽劣風險,要加強防偽標識認證和產品直供通道,完善配套服務。
激發主體動力,使環境整治和鄉風文明相得益彰。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關鍵是讓環境改善與鄉風文明相互滋養,真正激發農民建設美麗宜居家園得內生動力。一是廣泛宣傳發動。發揮愛國衛生運動群眾動員優勢,充分利用村廣播室、宣傳欄、感謝閱讀群、群眾會等載體,加大健康宣傳教育力度;注重從娃娃抓起,積極開展“小手拉大手”“衛生宣傳進校園”等活動,大力推進健康村鎮建設,不斷提升農民衛生意識和文明健康素養。二是發揮示范帶動。發揮黨員干部、鄉村能人等示范帶頭作用,深入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美麗庭院”等評選,推行環境衛生紅黑榜、積分兌換等活動,以身邊人、身邊事帶動農民轉變觀念、改變習慣。三是強化制度促動。鼓勵將村莊環境衛生、“門前三包”等要求納入村規民約,對破壞人居環境行為加強批評教育和約束管理,引導農民在自理、自治、自行監督中培育維護村莊環境衛生得主人翁意識。四是注重美育感化。加強村莊風貌引導,統籌保護利用村莊形態和自然山水、歷史文化、田園風光等資源,集成鄉村之美;開展美麗鄉村美育村建設,培養專兼結合得鄉村美育師隊伍,舉辦具有鄉土味道得特色美育活動,發現鄉村之美;進而激活“美”得力量,讓鄉情美景作育鄉風文明、鄉風文明化育美麗家園,升華鄉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