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通過強化歷史建筑保護機制,探索活化利用模式,逐步構建起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得歷史建筑保護傳承體系
福建注重古厝得個性修復和活化利用,積極探索出“三活”途徑,即“盤活資產、用活資金、激活資源”
文 |《瞭望》新聞周刊感謝 董建國
福建省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特殊得地理位置,獨具特色得民風民俗,使得境內傳統風貌建筑種類豐富、數量眾多。
多年來,福建省面對巨大得資源稟賦優勢,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通過強化歷史建筑保護機制,探索活化利用模式,逐步構建起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得歷史建筑保護傳承體系。
游客參觀位于福州三坊七巷得嚴復故居(2021年4月18日攝) 林善傳攝/本刊
創新長效機制呵護歷史文脈
2021年7月1日起,《福建省傳統風貌建筑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這是華夏首部專門保護傳統風貌建筑得地方性法規。條例明確保護對象為未公布為文物、歷史建筑,同時具有一定保護價值和建成歷史,能夠反映歷史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對整體風貌形成具有價值和意義得建筑物、構筑物。
福建省智中商務感謝研究院院長鐘義熙說,在文物建筑和歷史建筑之外,福建還有大量具有地方特色和保護利用價值得傳統風貌建筑,尚無專門性法規進行保護。
條例明確加強傳統風貌建筑得保護利用,包括古厝民居等類型得保護與管理,明確保護責任和保護專項資金。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干部林斌認為,條例填補了法律空白,探索名錄管理、規范認定和退出程序,以法治為傳統風貌建筑撐起了保護傘,有利于建立起不同層級、點面結合得長效保護機制。
摸清、摸準傳統風貌建筑得底數是保護得基礎。《瞭望》新聞周刊感謝了解到,在建章立制之時,福建全力“摸清家底”。截至目前,全省有4個級別高一點歷史文化名城、5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和4個華夏歷史文化街區、45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494個華夏傳統村落,699個省級傳統村落,已公布歷史建筑8566棟,初步建立China、省、市、縣多級保護名錄。
福建還積極構建責任體系,強化要素保障。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風貌辦四級調研員李開平說,前年年4月,福建在華夏率先成立城鄉建筑風貌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推進全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筑保護工作。目前,各地正加大力度推進落實市、縣、鄉三級政府得保護主體責任。2014年以來,全省總計投入460多億元用于保護修繕。
千方百計讓歷史建筑“活起來”
福建注重古厝得個性修復和活化利用,積極探索出“三活”途徑,即盤活資產、用活資金、激活資源。
——盤活資產可上網租養古厝。
上年年1月,由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會同華夏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開發建設得“傳統村落建筑海峽租養平臺”正式上線運行。
來自江西得胡文亮,一次偶然得機會,在租養平臺上看到靜軒7號得信息,十分心動。該古厝位于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西溪上游右巷口山上,是典型得明清土木建筑。如今,這里成了他得藝術教育品牌孵化基地。
華夏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海峽租養平臺負責人王偉英介紹,平臺本著“輕租重修、以用為養”原則,為村落延續老傳統注入新生命。租養人租賃傳統村落中古厝,之后進行整體修繕及適度內部改造,既延續傳統得韻味,又植入現代功能。截至目前,租養平臺上線了全省6個市77個傳統村落273棟傳統建筑,傳播觸達超3000萬人次。
——用活資金四兩撥千斤。
為了破解資金難題,福建省通過成立農村古厝合作社、開展古厝經營收益權質押貸款等舉措,為古厝保護發展提供更多資金近日。
上年年7月30日,福建省第一個農村古厝合作社在福清市江鏡鎮南宵村下和洋自然村掛牌運營;2021年4月,順昌縣元坑古鎮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以古厝經營權質押得擔保方式,向郵儲銀行順昌縣支行貸款70萬元,這也是福建省首例古厝經營收益權質押貸款。
福清市江鏡鎮南宵村下和洋自然村坐落著一座座古厝。農村古厝合作社成立后,通過厘清古厝產權和使用權,讓擁有古厝得村民產權變股權,每人股份以擁有繼承權得古厝面積來核算。而順昌縣元坑古鎮則利用貸款資金,對古厝進行修繕保護,同時植入慢生活業態,將古厝改造成民宿、書吧、傳統文化研習所等。
據統計,近五年來,福建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先后有200個街區、1000多棟歷史建筑得到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以17.84億元得財政資金撬動地方和社會投入修繕保護資金超過460億元。
——激活資源讓古厝形神兼備。
活化利用,是保護古厝蕞好得手段。近年來,福建省引進新型業態、創新利用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將古厝活化利用融入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等工作中。
“這些比較有特色得舊房子都是由鄉政府統一牽頭進行招商,其中就包含我們這棟華僑古厝福美堂。”德化縣國寶鄉佛嶺村“山有·福美”民宿老板李明媚說,福美堂經過改造后,從一座破舊得古民居變成一座簡奢現代得中式酒店。
福建各地不僅注重保護好古厝得外觀,更在內涵得挖掘上下功夫,在延續古厝原有使用功能、傳承其所包含文化血脈與精神得同時,使其嵌入現代生活。
靶向發力循序漸進
夯實古厝保護機制
受訪人士認為,福建立足自身資源稟賦,辯證統籌城鎮化發展和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創新模式力促活化利用,是具有典型意義得生動實踐。
“多年來,福建堅持保護優先得理念,突出工作重點,按照應保盡保得原則,深入推進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工作,形成一批可供借鑒得保護利用案例,讓古厝綻放新光彩。”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風貌辦副主任黃敏敏說。
業內分析認為,福建歷史風貌建筑保護雖然取得不少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包括:一些地方保護意識還不夠強、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得渠道不夠暢通、可復制推廣得社會力量參與模式有待建立、保護利用得可以化程度及其監管水平有待提高等。
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工程建設事業部總工程師張天宇認為,古厝營造技藝得傳承與保護,需要有穩定得傳統工匠。目前,福建已出現人才斷層現象,現有工匠仍是年長者為主,年輕人對此缺乏熱情。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陳志宏建議,借鑒國內外經驗,進一步深化古厝保護和文化傳承。傳統古厝作為福建省城市鄉村普遍得遺產類型、人們日常生活居住得地方,保護和傳承就必須在市民和社區層面,注重改善和提高古厝居民得生活條件和環境品質,改善居民出行得便利性,增加社區公共服務等滿足居民生活需求。
黃敏敏等人建議,應進一步將開展傳統風貌建筑普查、推進專項保護行動、培育可以力量等結合起來。同時,加強傳統工匠隊伍建設,為古厝保護提供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