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判桌上,姜小汐的“我跟你熟嗎”“我們今天就不談了”“你會不會聊天啊”幾句話簡直太戳心。不難想象前男女友見面互掐互懟不斷,一言不合就針尖對麥芒的逗趣畫面。前男友陳炯也是萬般苦水,想說又不敢言。過往的情感經歷和童年父母的婚姻不幸讓陳炯失去了表達愛的能力,他雖然想為姜小汐權益,卻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好意,致使兩個人的關系陷入僵局。
在主人公陳炯和姜小汐的關系進展為敘事主線下,劇集開始剖析戀愛與婚姻之間的關系,將輕喜劇和現實主義題材進行融合。
韓庚對陳炯的演繹也恰如其分,高智商同時溫暖善良。諸如在職場上,他寥寥幾句就把企業和員工的矛盾降到最低,解決好解聘問題。在生活中,他總能以事業為由巧妙逃脫現女友的逼婚。可到了姜小汐這關,才算得上一物降一物。韓庚細膩地表達出生活獨立、事業要強的男性身上的“精英”氣質,以及恐婚青年和心理狀態和生活習慣。
隨著“前任”的關系線推進,雖然一如既往不乏姜小汐陳炯之間搞笑、互懟的畫面,但他們當年分手后的故事和各自真實的內心也越來越多的表露出來。姜小汐的閨蜜甘粹道出了,原本可以去波士頓音樂學院深造的姜小汐因逃婚事件造成的影響。
在選拔會中,姜小汐連一首像樣的曲子都彈不出來,也因此患上了抑郁癥,治療時間長達一年。有了這段往事,觀眾也大概理解姜小汐毒舌的表象下,內心最深處是經歷過“被逃婚”的不安全感和自我保護心理。
與傳統都市情感劇單刀直入的方式又有所不同的是,《還沒愛夠》巧妙的設計了姜小汐與陳炯二度相遇所激發的矛盾化場景。比如姜小汐與陳炯的現女友小雨聊往事,她提醒小雨遇到不想結婚的男人趁早分手;還有姜小汐親手替陳炯布置好求婚計劃,讓他再度陷入被逼婚的窘境。這看似是報復心,其實也是對陳炯舊情難忘的不自覺靠近,但姜小汐卻渾然不知,更不知道自己該以何種姿態面對陳炯。
對于這一點《還沒愛夠》沒有直白的批判,而是予以溫情的注視。劇集用雙向思維,基于年輕人視角,從他們的行為心理特征出發,理解這代人的婚戀現狀和感情世界。在姜小汐在喝醉酒時自言自語:現男友汪聰很愛她,很遷就他,但是因為陳炯五年前逃婚,讓她變得不敢愛了;還有陳炯父親陳非在開篇所言“哪有什么恐婚,都是因為愛的不夠深。”這些都有助于觀眾理解男女主的行為,包容他們多元的婚戀觀。
劇集借助男女主的視角,展現他們的內心世界,來消弭社會上對“大齡未婚女性”的成見以及對“恐婚青年”的誤解。從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引導大眾在社會層面上探討“愛情與婚姻,到底該以怎樣的關系共存?”體悟婚姻和愛情的本真意味,體現出創作手法的創新。
除姜小汐、陳炯、小雨三個有一條莫名纏繞的情感線外,汪聰、韓靖這兩位人物的融入讓故事產生段落性的交織。姜小汐一方面要消化過往與陳炯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情感外,還要處理現男友汪聰與他的前女友韓靖藕斷絲連的關系。對于汪聰與前女友合住,任憑姜小汐怎樣反對,兩個人都無動于衷。
一方面是汪聰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評判前女友失業是弱勢群體,自己伸出援手,現女友理應有包容心。另一方面是汪聰泛濫的同理心,他認為自己與前女友同是北漂一族,不能輕易回老家。這些深陷情感、生活問題的人物都跳脫出標簽化的設定,個性和情感糾葛都完整交代、同時又不失典型性。從這些人物身上,也能折射出復雜多面的都市人群畫像。
事實上,現代都市生活中,人人都可能存在劇中人物的情感問題和心理頑疾,只是不易被察覺。在每年公布的有關恐婚人群、大齡單身人群的報告中,多數人卻對此只抱有看熱鬧的心態,殊不知他們就隱藏在自己身邊。為了工作等原因不得已的晚婚,因為家庭環境影響和過往戀愛經歷埋下“恐婚癥”,這些都市情感病是快餐文化下的產物,困擾著不少都市人。
《還沒愛夠》以鮮活立體的人設和鮮活的故事,及時捕捉時代情緒和一些“恐婚”癥候群,引發都市大齡青年關于婚姻、家庭和事業的深層思考,并通過激發觀眾共鳴感疏解心理、情感困境,向社會傳遞正能量,這也是這部現實主義題材劇的社會價值所在。
舉報/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