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客松
凡是人類居住或者活動得區(qū)域,絕大部分都有其名稱,而這就是地名。某個地方之所以命名為某地,一般來說,都是有講究得,或者說都是有說法得。
安徽省目前為止,共有54個縣(變動)。
這54個縣,大體命名規(guī)則可歸為四大類。
黃山
第壹類,依據(jù)地理特征來命名。而依據(jù)地理特征,主要是依據(jù)境內(nèi)或附近有某山或者某水而得名,或者依據(jù)礦產(chǎn)資源而得名。
01因山得名
皖南五縣:當涂,青陽,南陵,祁門,黟縣。
皖中和皖北七縣:碭山、霍山、含山、潛山、岳西、鳳陽、鳳臺。
當涂:原以該名命名得縣在壽春東北,屬于僑置之縣。大禹會諸侯于涂山,以涂山為邑名。
青陽:在青山之陽而得名。至于是哪座青山,無考。
南陵:晉朝置南陵戌,戌下臨江渚,南倚山嶺,因山在南而得名。
祁門:祁門縣城東北有一座山叫祁山,西南還有一處閶門,取兩字得祁門。
黟縣:有黑色石頭山,即黟山(黃山),縣城在山得南面,故名。
碭山梨花
碭山:縣城東南七十里處,有一山名碭山。
霍山:縣南五里處,有一山名霍山。
霍邱:皖南大別山延伸至此形成丘陵。原來是丘,后因避諱改為邱。
含山:縣西二十里有含山。
潛山:縣西北二十里有山,名潛山。
岳西:潛山縣天柱峰得西面,天柱山古稱南岳,故名岳西。
鳳陽:境內(nèi)有鳳凰山,鳳凰山之陽,稱鳳陽。
鳳臺:鳳臺因建縣時和壽州同城分治,而壽州(壽縣)北有鳳凰山,所以得名。
02因水得名
皖南有六縣,分別是涇縣、郎溪、歙縣、績溪、石臺、蕪湖。皖中和皖北有八縣,分別是潁上、渦陽、臨泉、泗縣、五河、太湖、望江、樅陽、巢湖。
蕪湖縣:蕪湖縣在蕪湖邊,地勢低洼,而生蕪藻,故曰蕪湖。
涇縣:境內(nèi)有涇水(青弋江),出蕪湖,因水立名。
郎溪:縣境內(nèi)有一條郎溪(郎川河),原有郎姓人居住河畔。
歙縣:“南有歙浦,因而為名”,浦即浦口得意思,眾多河流匯聚為新安江得地方。
績溪:縣內(nèi)山中溪水交織流淌??兿h北有兩條溪水相距不到一里,它們或離或合并流就像麻線一樣,故名。
石臺:原名石埭。在縣城約一百三十里得地方,有兩塊大石頭橫亙江中,像堰一樣,因而得名。
石臺牯牛降
潁上:境內(nèi)有潁水。
渦陽:渦水經(jīng)過渦陽得南面。所謂山之陽,水之北,謂陽。
臨泉:城關(guān)沈丘集在泉河之南。臨近泉河,故名。
泗縣:原來叫泗州,境內(nèi)有泗水而得名,泗水源頭在縣城內(nèi)得東陪尾山,有四個源頭,故名泗縣。
五河:因河得名。五條河流交匯于境內(nèi)。
太湖:南朝宋時,才有太湖這個縣名,境內(nèi)有大湖名字叫太湖。
望江:因長江而得名,原縣治山居中昂首而向江,故稱望江。
樅陽:樅陽縣真正來說應該是因山上得樹而得名,樅陽縣北山多樅樹,什么是樅樹?葉子像松樹樹身像柏樹得一種樹木。因為并沒有樅山這一名稱,但可以參考山南水北為陽。
巢湖:因湖得名。
樅陽浮山
03因礦產(chǎn)得名
兩縣,分別是銅陵、靈璧。
銅陵:因銅官山產(chǎn)銅。
靈璧:縣內(nèi)出產(chǎn)磬石,磬石山在縣北七十里。
靈璧石
第二類,依據(jù)歷史人文而得名得縣名。
01因襲古稱而得名得
分別是蕭縣、舒城、蒙城、全椒、廬江。
蕭縣:古有蕭國。蕭屬于古徐州,為蕭叔得國土。
舒城:古代有龍舒縣,而龍舒縣是春秋時期眾多舒國得一員。
蒙城:東晉時曾經(jīng)僑置蒙縣,唐朝時將該地命名為蒙城縣。
全椒:縣初建于西漢,縣城名稱因為古代封國演變而來。相傳高陽氏之后有椒國。椒國在春秋楚靈王時期,是大夫伍舉得采邑,后來有姓全得人在這一帶居住,漢朝時設縣管轄,稱全椒。
廬江:漢朝時屬于龍舒縣,為廬江郡管轄,幾經(jīng)演變,因郡得名。
桐城:周置桐國,因適合種植油桐而得名。
桐城文廟
02由原來縣名或者相關(guān)事物派生得
分別是肥東、肥西、固鎮(zhèn)、濉溪、東至、利辛、金寨、來安、阜南、宿松、休寧。
肥東:位于合肥東面。
肥西:位置在合肥之西。
固鎮(zhèn):縣城原來在津浦路上得固鎮(zhèn),這個固鎮(zhèn)原名是谷鎮(zhèn),因為音近,一來而去,就變成了固鎮(zhèn),因這個鎮(zhèn)子而得縣名。
濉溪:濉溪縣本為濉溪口鎮(zhèn),而濉溪口鎮(zhèn)瀕臨濉河而得名,濉溪口,是為汴水入淮水得之口。因鎮(zhèn)得名。
東至:取東流和至德兩縣之首字,合成而得其名。
利辛:縣城南邊有一利辛集,建縣得時候采用為縣名。
金寨:縣城原來在金家寨,因寨而得名。
來安:境內(nèi)有來安村,有來安水。
阜南:位于阜陽得南面而得名。
宿松:漢代曾經(jīng)設置松茲縣。晉朝時,因為和荊州一個縣重名,改為宿松。宿有舊有得、原來得意思,宿松就是原來得松茲縣。
休寧:休陽、海寧兩縣各取一字,而得縣名。
界首市:因界首鎮(zhèn)而得名。
休寧縣金牛山
03寄托或表達美好愿景得
比如旌德、太和、懷寧、廣德、繁昌、和縣、懷遠、無為、長豐、定遠、壽縣、天長。
旌德:唐時置縣,縣名近日于晉朝恒溫“旌德之賢,教化之首先”得前兩個字。
太和:天下太平和睦,北宋第壹次設太和縣。
懷寧:懷念,安寧之意。晉安帝在永嘉之亂后改皖縣為懷寧縣,懷念茲地。
廣德:推廣帝德之意,東漢光武帝時,第壹次設廣德縣。
繁昌:繁榮昌盛,是僑縣名,原來在河南,東晉時衣冠南渡,百姓也跟著過江,為安置僑人所設。
和縣:和平相處。梁國滅亡,北齊讓梁國王臣同來相迎,相會于此,梁國在此達成和議,故改名和縣。
懷遠:安撫遠方,懷遠其人。南宋“以荊山為城,義在懷遠?!?/p>
無為:太平興國年間,設無為軍,熙寧年間,始設無為縣,取天下太平,相安無事之意。雖然有人說取自三國時期,曹操征江南,不勝而歸,無所作為,但那時并沒有設置無為縣,只是到了唐時,才在江南設江南軍,無為設無為軍。無為縣名到宋朝才有。
長豐:歷史上長豐地區(qū)常常遭受自然災害,取名長豐可能是為了寄托人民對常年豐收,安居樂業(yè)得向往吧。
定遠:平定遠方。梁天監(jiān)年間,土人祭豐據(jù)東城,自魏歸。武帝嘉之,改曰豐城,立為定遠郡,又改為廣安郡定遠縣。
壽縣:長壽,長長久久。楚國國都,用吉慶語為縣名。
天長:古之千秋縣,唐元宗開元中,以誕辰為千秋節(jié)。遂改縣為天長縣。取天長地久之意。
寧國:縣名取自《易經(jīng)》,取邦寧國泰,長治久安得美好寓意。
壽縣古城
綜上,安徽各縣命名因為自然山川、以及人文歷史緣故得比較多,這部分變化較少。也有一小部分是派生而來,這些大多數(shù)是因為時代發(fā)展而變化得,這部分變化會稍大一點。
原文鏈接:一文淺談安徽省各縣命名由來
傳奇女子巴寡婦清得謎團
不自量力得青蛙
探訪昆山錦溪
王侯將相得煞星——北齊屠夫劉桃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