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廈門1月10日電 (記者 楊伏山)由廈門大學與廈門海滄區聯合共建的福建省首個“抗腫瘤新藥臨床評價技術示范性平臺”項目,10日在廈門海滄啟動。
該項目填補了福建省在新藥臨床評價體系中的空白,標志著福建省醫院承擔國家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GCP(藥品臨床試驗管理規范)平臺項目實現“零”的突破。
當天,由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申報的2020年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抗腫瘤新藥臨床評價技術示范性平臺”項目在海滄啟動,這是廈門生物醫藥產業在“十三五”期間的收官之作。
項目啟動會。 楊伏山 攝業內人士稱,作為國家級的臨床評價平臺,該項目的啟動對于福建省醫藥產業創新發展活力和源頭創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搶占當前國際科技競爭的戰略制高點,解決福建省乃至周邊省份新藥發展“卡脖子”的問題。
地處海峽西岸核心區域的廈門市,區位優勢突出,該平臺將打通廈門海滄區藥、械兩大類企業研發及產業化的核心轉化環節,加速創新藥、械上市速度,形成支撐創新和加快轉型升級的產業發展態勢。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表示,希望項目的落地實施能真正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區域創新資源深度融合,帶動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以重大專項項目進一步激發局域創新活力,優化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活躍全局。
廈門大學素有深厚的醫藥學科基礎,不僅臨床方面,有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這樣堅實的三甲綜合醫院為強大臂膀,在“抗腫瘤靶點創新藥物研發”方面,也有廈大藥學院這樣追蹤前沿的創新科研力量。承擔該項目的核心團隊則囊括了廈門大學、艾德生物、萊必宜公司、特寶生物等多家創新團隊。
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有信心提供平臺所需的一流科研技術力量,全力支撐平臺的發展。相信建立這樣一個高標準的國際化新藥臨床評價關鍵技術平臺,將能更好地滿足公眾用藥需求,融入醫藥創新戰略發展進程,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廈門大學注重原始創新,原創的抗癌靶點藥物K-80003已獲得美國FDA臨床實驗許可批件,正在開展晚期結直腸癌臨床測試,有望誕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新藥。同時,廈大還研制了全球首個戊肝疫苗、首個國產宮頸癌疫苗、全球領先的艾滋病診斷試劑等。
近年來,廈大與海滄區密切合作,促進了海滄醫藥產業的蓬勃發展,也為廈大生物醫藥的創新提供了強勁動力。經過長期培育,海滄生物醫藥產業近年來駛入加速發展的“快車道”,位于海滄的廈門生物醫藥港入圍全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50強,排名全國第13位。
去年9月,以海滄區為核心的廈門市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入選國家發改委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這是全國首批入選的17個生物醫藥領域產業集群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