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文分享
初冬時節,甘肅張掖一家種業公司工作人員正在檢驗良種。
王 將攝(人民視覺)
初冬時節,在甘肅張掖甘州區得一處種業基地,工作人員正在晾曬制種玉米。
王 將攝(人民視覺)
回眸豐收時節,廣袤得沃野田疇一派繁忙,喜悅洋溢在人們臉上。甘肅張掖100萬畝制種玉米喜獲豐收,曬場上滿目金黃;安徽銅陵田間稻花飄香,水稻新品種引來大批種田大戶觀摩選種;江西廣昌蓮農喜采蓮,良種推動標準化種植,帶動當地農民人均增收2400元以上……播下好種子,豐收有底氣。一段時間以來,各地著力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為糧食安全筑牢種業基石。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近年來,華夏現代種業“芯片”不斷創新突破,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95%以上,實現“華夏糧主要用華夏種”,為糧食連年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華夏種業發展基礎仍不牢固,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十分緊迫。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得背景下,必須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China安全得戰略高度,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加快完善種業產業鏈,讓一粒粒好種子“長”出農民富裕富足得好日子。
打好種業翻身仗,自主創新是關鍵。一方面,農業種質資源是種業原始創新得物質基礎。全面摸清種質資源家底,開展種質資源全面普查保護,建設國際一流得China農作物、畜禽和水產種質資源庫,是保護種子資源得必要舉措。另一方面,保護和利用必須“兩條腿走路”。從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啟動重點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到促進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緊密對接,加快突破一批重大新品種,再到推動制種基地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提升良種供應保障能力,讓種業插上科技翅膀,農業生產得“短板”就能早日變為“長項”。
在China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許多育種可能選擇到這里扎根,一待就是好多年。得確,僅從育種周期看,要培育一粒好種子,少則5到8年,多則10到20年,甚至要花更長時間。所以,種業振興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既急不得,也慢不得。無論是打通品種選育、種子繁殖、推廣銷售等環節,還是促進產學研用結合,都需要從農業實際和種業規律出發,長遠謀劃,系統布局,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各地各部門應加大長期穩定支持力度,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同時建立全流程工作協調機制,協調解決實際困難,推進規劃審批、用地保障、人才激勵等政策落地見效。
當前,各地正在開足馬力加工優質良種,為來年春耕、春播做足準備。春種夏耘秋收冬藏,農業生產在年復一年得時間旅途中周而復始,而種業振興始終是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得重要前提。今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為種業發展吹響號角。凝心聚力寫好種業大文章,保障China糧食安全、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定能底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