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上熱搜了!
又是它!
《民生周刊》感謝注意到,
短短一個月得時間,
幽門螺桿菌屢上熱搜。
它究竟是個什么來頭?
7.68億
每兩人就有一個被感染
近一半胃癌與幽門螺桿菌有關
……
先來看一組數據: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陳偉慶介紹,據統計,全球約有44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在華夏,這一數字更是達到了令人吃驚得7.68億,幽門螺桿菌人群感染率高達50%~60%,家庭感染率已達64%,相當于有一半以上得人都被感染了。
而90%以上得慢性胃炎都是由幽門螺桿菌引起得,慢性炎癥在反復感染過程中,可能導致胃黏膜病變,蕞終引發胃癌。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近一半胃癌與幽門螺桿菌有關。
早在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得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就將幽門螺桿菌定為胃癌得Ⅰ類致癌原。
“很多人都感染過幽門螺桿菌,并不意味著感染這種菌沒關系。相反,我們應該更重視它,因為感染率很高啊。”在南京市第壹醫院消化科主任張振玉看來,這次幽門螺桿菌受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恰是一個契機,可以讓公眾更了解這個在華夏有高感染率得疾病。
還記得體檢時得“吹氣”環節么?
測得就是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螺旋形革蘭氏陰性桿菌,能夠在強酸性環境中生存,常“扎根”在胃黏膜組織中。
它會傳染,可治愈,也會復發。不過普通人群得再感染率大概只有1.5%左右。
《民生周刊》感謝了解到,醫院開展得體檢項目通常都會有碳14尿素呼氣試驗,是檢測幽門螺桿菌得“金標準”方法之一。這種檢查方法診斷準確率達95%以上,沒有交叉感染風險,只需要吹兩次氣就可以了。正常值為100以內,若大于100則為陽性,即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傳播途徑一般為消化道傳播:
糞-口途徑:感染者含菌得糞便直接或間接污染了食物,其他人食用后發生感染
口-口途徑:感染者得唾液污染了食物或餐具,其他人接觸后發生感染,或已感染得家長將食物嚼碎后喂給幼兒。
醫源性感染:感染者檢查用得內鏡未徹底消毒,導致其他人檢查時感染。
也不要過度恐慌!
要提醒得是,被感染后,不代表一定會患上胃病乃至胃癌。臨床上,約有八九成得感染者一輩子都不會表現出任何癥狀,只有1%~2%得少數感染者會被胃癌選中。
柳州市中醫醫院消化內科可能馬高峰說,當查出感染幽門螺桿菌后,可進一步做胃鏡檢查。如果有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萎縮性胃炎等疾病得,或有胃癌家族史、胃息肉、病理提示有腸化、異型增生等,就要徹底根除該細菌;如果胃鏡檢查沒有特殊病癥得,可暫緩治療。
如何根除幽門螺桿菌?馬高峰表示,抗幽門螺桿菌治療現在采用四聯用藥,兩種抗生素+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腸溶膠囊)+一種鉍劑,療程是10~14天。患者停藥后一個月,再去醫院進行碳14尿素呼氣試驗,如顯示陰性,則說明細菌已根除。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成功后,復發率很低。
這幾類幽門螺桿菌感染者蕞好根治:
1.年齡大于35歲
2.有胃癌家族史
3.有上胃腸道相關癥狀
以上幾類感染者建議進行胃鏡檢查,以了解胃內情況。
如何預防?
用公筷很重要!
大家都喜歡團團圓圓,一桌子吃飯才覺得熱鬧。但是,幽門螺桿菌在家庭內主要通過口-口傳播,吃飯不分餐、共用同一食物器皿,或患者咀嚼食物喂食嬰兒,都會把幽門螺桿菌傳播出去。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也曾提到:家里要實行分餐制、用公筷,除了預防新冠,更是要預防幽門螺桿菌傳播。
《民生周刊》感謝注意到,早在上年年,張文宏在一次講壇感謝閱讀本文!中就曾說:“我見不得混在一塊得吃法,一起吃飯用一個筷子夾菜、喝酒,你看到得是杯子、筷子,我看到得全是病菌。”
張文宏直言:“分餐制不是愿不愿意得問題,而是必須要做。 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不做就要承擔后果。”
新春佳節將至,
又到了大伙兒圍坐吃飯得高峰,
別忘了互相提醒:
用公筷不減氛圍、
用公筷不減感情、
用公筷是更健康時尚得生活方式!
出品:民生周刊(發布者會員賬號:msweekly)新已更新感謝部
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劉燁燁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得“人民”國貨,打造非凡得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全文分享社主管主辦 ,華夏唯一專注民生得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