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一家三代都住在北京,房屋面積有限,我不想給孩子們添負擔,3年前開始選擇養老機構。北京不少養老院每月價格在1萬元左右,而在距北京230公里的河北泊頭,價格不到北京的一半,服務質量也不錯,我就在這兒安家了。”91歲的北京老人王素貞說。
與王素貞一樣選擇到河北養老的京津老年人有很多,河北廊坊、滄州、唐山、承德等臨近京津、交通便利的地方紛紛建設養老機構,以“醫養結合”、價格較低等吸引京津老人。
“三高”老人青睞異地養老
87歲的北京籍空巢老人戴百祺,選擇了與北京通州一河之隔的河北廊坊燕郊一家養護中心養老。她告訴半月談記者,她的女兒女婿在新西蘭生活,近年來自己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獨居北京時最擔心在家里摔倒起不來,或者突發急病去世了都沒人知道。
幾年前,戴百祺賣掉北京的房子,到這家養護中心租住一室一廳,每月費用6000多元。目前,這個高端養老社區已入住3000多名老人,平均年齡約84歲,絕大部分是北京籍,具有高齡、高學歷、高收入“三高”特征,其中一些老人的子女在國外或國內其他城市生活。
退休前,戴百祺是北京一所醫學院的老師。退休后,她曾遠涉重洋到新西蘭跟女兒、女婿生活,幫忙帶孩子。“在異國他鄉,沒有朋友,語言也有點障礙,感覺很寂寞。”不習慣異鄉生活的戴百祺選擇回國,成為一名“空巢老人”。
如果時光倒流回多年前,戴百祺老人根本無法想象她會賣掉北京的房子,到河北養老。如今,“此心安處是吾鄉”,戴百祺坐在軟和的沙發上說,她現在的生活舒適愜意,內心深處早已把這里當作自己的家。
該養護中心營銷總監告訴記者,燕郊距北京近,交通方便,這里還有三甲綜合醫院,突發急病可快速救治。曾有幾位老人得了心梗、腦梗,不到10分鐘就送到醫院搶救,沒有留下后遺癥。
記者走訪發現,除了高收入群體外,京津一些中低收入者也選擇到交通方便、收費較低的河北養老機構養老。投資3億多元的滄州一家老年公寓,擁有1500多張床位,配套醫院、康復大廳、老年大學等。董事長鈕俊玲說,能自理、不能自理老人,每人每月費用分別約3000元、5000元,收費標準遠低于京津,20%入住老人為京津籍。
“服務質量甚至優于北京”
記者走訪發現,部分京津老人從“嘗試到河北養老”到“愿意來河北養老”,河北區位優勢明顯、養老服務質量穩步提升是重要原因。同時,老人異地就醫醫保報銷等政策障礙逐漸突破,以及北京養老床位運營補貼逐步向河北養老機構延伸覆蓋,也方便了老年人生活。
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位于燕郊的養老機構與北京通州僅一河之隔,保定、承德等地一些養老機構分布于北京周邊。即使是位于滄州泊頭的老年公寓,距北京230公里,乘坐高鐵從北京南站到滄州西站也只需50分鐘。
養老服務質量穩步提升。河北不少養老機構都致力于提升服務,打造“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實現“高質量”養老。鈕俊玲說,每名上崗的護理人員都會有3個月的崗前培訓,入職3年內每半個月舉行一次培訓,本地醫療護理團隊的業務水平甚至優于北京一些養老機構。
老人異地就醫醫保報銷政策障礙逐步突破,但便捷度有待進一步提升。目前,河北燕郊部分養老機構的北京籍老人在當地就醫可持卡直接結算。鈕俊玲說,北京老人在泊頭市住院、登記后,在出院時只需帶好病例、發票等憑證,就可回北京報銷。但目前這些材料還不能在互聯網上傳輸,需要過來取或通過郵寄方式寄到親屬手中,才能報銷。亟待進一步創新政策,實現“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投資3個億,收入只夠還利息”
大城市老年人群體數量大、養老觀念逐步改變,機構養老需求尤其是高齡空巢老人機構養老需求較大。河北要實現與京津功能互補,承接更多京津老人異地養老,既要注重打造“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也要不斷創新政策和機制,逐步解決交通往返、長期護理等多方面問題,減少老人異地養老后顧之憂。
平衡異地養老與本地養老的關系。鈕俊玲說,2017年被確定為第二批京津冀協同養老試點機構之前,自己所在的老年公寓的服務標準、收費水平主要按泊頭當地人的實際情況來制定,而京津老人對服務有更高要求,因此需要提升服務標準,收費水平隨之提高。但泊頭當地月平均薪資水平在3000元上下,無形中增大了當地人的養老負擔。
要推動支持養老業發展相關補貼政策更好落實。記者調研發現,養老項目有前期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盈利能力弱等特點。鈕俊玲說,他們投資了3個多億,目前每年的收入只夠還利息,如果沒有其他產業支撐,很難堅持做下去。此外,一些養老機構目前無法按照相關政策獲得養老機構建設和運營補貼,未來或將影響養老機構發展的積極性。
扶持具有帶動引領作用的養老機構繼續擴大規模,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記者調研發現,環京津區域一些養老機構具有行業先行者、引領示范者意義,宜在多方面進行扶持,從而不斷增強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解決區域養老問題做出更大貢獻。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2020年第1期
半月談記者:齊雷杰 趙鴻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