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從前,家書幾乎是傳遞人們情感、消息的唯一途徑;網(wǎng)絡(luò)時代,微信、視頻連線觸手可及,家書是否還有存在的理由?昨天,“傅雷杯”2019上海最美家書展覽暨2020上海最美家書征集展評活動在浦東周浦鎮(zhèn)啟動。人們在“念念家書”中,穿越幾代人的記憶,將時光定格在一張張泛黃的家書中。
提到書信,《傅雷家書》不能不提。這部家書作為經(jīng)典流傳至今,翻開名人家書,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名人也和普通人一樣,在教育孩子時也有“抓狂”的時候。而書信的距離感,讓人們可以從容地靜下心來,以理性的方式面對。眼下正是期末考試季,許多家長在群里曬出陪娃復(fù)習(xí)、幾近崩潰的形形色色狀態(tài)。此前,爸爸把孩子送到火車站要飯、媽媽把孩子扔在地鐵站等新聞,讓人啼笑皆非的同時也不免擔(dān)憂:雖然這次孩子僥幸安全回家了,但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否會出現(xiàn)感情的裂痕、幼小的心靈是否會有陰影,會不會引起叛逆的“下一次”?
在家書展里,一封“道歉信”格外顯眼,“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yuǎn)對不起你,我永遠(yuǎn)補(bǔ)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媽媽說……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bǔ)贖,不能洗刷!”這樣痛徹心扉的道歉來自傅雷,他對兒子傅聰要求極高,看他不好好練琴,脾氣上來還會打罵孩子。事后他悔恨不已,而中國人含蓄的性格、尤其是長輩對小輩不肯輕易說出“對不起”。通過尺牘,埋藏在心底的話可以宣泄出來,彌補(bǔ)了之前的感情裂痕。
家書的情感“修復(fù)”作用,不僅存在于過去,對于現(xiàn)在的年輕人也是如此。在家書展上,一位1988年出生的女孩陳辰是“上海最美家書”的獲獎?wù)咧弧K募彝ズ芴厥猓恰拔寰摇保约汉透改浮⒄煞颉⒐际蔷欤瑥男∫驗楦改腹ぷ鞣泵Γ?jīng)常把她放在老人家,后來干脆送進(jìn)了寄宿學(xué)校。雖然和父母感情很深,但卻一直有“心結(jié)”;直到自己也當(dāng)了一名警察,才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寫下了一封家書,“有了工作和小家庭后,陪伴你們的時間也更少了,對不起,親愛的爸爸媽媽,請原諒女兒。我們家真的有太多的聚少離多,太多的無暇顧及……”在她看來,家書在現(xiàn)代人生活中也不過時,“因為中國人比較傳統(tǒng),難以開口表達(dá)自己的感情。”陳辰說。
在一封封家書里,沒有華麗的辭藻、長篇大論,但情真意切、直擊人心,而且,“家書”不僅局限于“小家”的溫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廣義的“家書”慰藉了許多身處心靈寒冬的人。本報曾經(jīng)獨家報道的《一封來自天堂的家書》,整版報紙版樣被編排在展覽醒目的位置。上海吳迅中學(xué)的王萍老師看到學(xué)生為去世母親寫下的書信后,以“媽媽”的口吻即興揮筆寫就“來自天堂的家書”。許多觀眾看到“老師媽媽”和學(xué)生的書信后忍不住淚目,為孩子心疼,更為這位老師的文采斐然、高尚師德由衷贊嘆。
見字如面,紙短情長。通過書信中的一個個小人物,大時代的風(fēng)云變幻、滄海桑田躍然紙上。在家書展上,我再次見到了87歲的老人朱錦翔,她保留的半個多世紀(jì)前的初戀戀人的情書也在展出之列。兩人年輕時的照片擺放在一起,照片中的她青春靚麗,空軍飛行員男友鹿鳴坤英俊瀟灑。他們的情書中,沒有任何“愛”的字眼,甚至難以想象是戀人間的書信,“我盼你戰(zhàn)場上立功當(dāng)英雄,你愿我早日入黨有進(jìn)步。”命運弄人,22歲的鹿鳴坤在抗美援朝中犧牲,兩人陰陽兩隔;但至今提起這段刻骨銘心的感情,朱錦翔還是忍不住潸然淚下。大時代里的小人物仿佛電影中的場景,坎坷的人生故事,用真實的家書保留下來,讓人唏噓不已,也讓后人銘記在心。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一代人,一封家書,一生記憶。諸葛亮的《誡子書》用短短85個字就給兒子諸葛瞻上了九堂人生課;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給兒子陶曉光的書信中,明確告誡兒子要“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絲毫妥協(xié)。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yuǎn)人。”家書,觸動了人們最柔軟的內(nèi)心深處;家書,更承載了千千萬萬人的青春與奮斗。今天,人們尋找家書、重溫家書、傳播家書,也正是希望透過家書,讓愛與堅持在這座城市里歷久彌新,代代相傳。
宋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