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日前在內網發布高層人事變動,任命常務董事丁耘接替彭中陽為企業BG總裁,同時仍兼任運營商BG總裁。
根據資料,丁耘出生于1969年,畢業于東南大學,擁有碩士學位。1996年加入華為,歷任公司產品線總裁、全球解決方案銷售部總裁、全球Marketing總裁、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運營商BG總裁等。
從組織架構來看,華為目前分為運營商、企業、消費者三大板塊。調整過后,丁耘將同時負責運營商BG、企業BG,余承東負責消費者BG。華為內部人士對第壹財經感謝表示,此次調整屬于公司內部正常調動,彭中陽將回到戰略預備隊任職。
2021年12月31日上午,華為在自己披露2021年整體營收情況。華為預計,2021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約6340億人民幣,但對于各項業務得盈利情況并未做詳細披露。
但可以看到,在過去兩年,華為遭遇了多重制裁,其中消費者業務和運營商海外業務得發展都受到了牽制,而作為面向數字化轉型大潮得核心業務,政企業務得發展某種程度上也為華為得“存活”爭取了空間。
2021年,華為華夏企業業務邁入第十個年頭,這個曾經只是賣“盒子”(硬件)得業務部門實現了過百億美元得銷售額。雖然從體量上不及華為其他一級部門,但從內部戰略上,卻承擔著未來華為增長主引擎得重任。
華為華夏政企業務總裁曾對感謝表示,未來五年,華為華夏政企(營收)將從100億美元走向4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00億元。他提到,在智慧城市、區縣治理、產業轉型升級等因素驅動下,投資重心必然會進一步走向地市及區縣一級,為此,未來5年華為將投資超50億元進行地市伙伴激勵。
“但數字化轉型是全面得變革,無異于二次創業。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認為,當前華夏企業數字化得成功率并不高,而且將近一半企業其數字化戰略是模糊得。挑戰主要源于信息化基礎薄弱,這種情況下推進數字化意味著“剛學會爬,就要想跑”。而戰略方向不清晰,技術方案不合理,架構性缺陷,脫離業務以及體系支撐沒跟上,缺少數字化人才等都是現有得困難。
徐直軍稱,數字生態復雜,政企得一單生意,要經手一二級承包商、各地分銷商,環環相扣,相比消費者市場,這里技術和商務得合作,具有很高得復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