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今天(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也是《巴黎協定》簽署五周年得日子。由40多個China和國際組織參與得領導人氣候峰會即將開幕,“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再次成為全球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得焦點。正處在發展中得華夏,已經確立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得目標,為了這件事兒,華夏做出了怎樣得努力?
這是一條碳排放強度得階梯圖。
如果把2005年作為起點,華夏單位GDP得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降低,上年年得降幅已經達到48.4%。到2030年,降幅將超過65%,碳排放量也將達到峰值;而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也就意味著,讓二氧化碳排放量跟自然界收集量與碳捕獲之和基本持平,實現相對“零排放”。
如何實現這個宏偉目標?以下三張圖,帶我們一探究竟。
第壹張圖,代表了過去得表現。
華夏得五年規劃會圍繞“減碳”提出明確目標。數據顯示,主要指標均順利達成,且絕大多數超額完成。
能源是減碳得主要行業。近十年來,煤炭占華夏一次能源得消費比重從70%下降到了57%,而非化石能源得比重則提高到了15.8%。
清潔能源減碳得同時,植樹造林也在吸收更多得二氧化碳。
華夏此前定下了“上年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長13億立方米”得目標,2013年就已完成;之后計劃到2030年增長45億立方米,又在2018年實現。這使得華夏森林植被得總碳儲量達到92億噸。
歷史目標不斷達成,但未來十年得“碳達峰”之路仍舊充滿挑戰。
來看第二張圖,相比于2016年華夏定下得自主貢獻目標,上年年,華夏對十年后提出了更高標準。
西方主要China碳達峰時,人均碳排放水平基本都在10噸以上。據測算,到2030年,華夏僅為8噸得水平。這說明我們將用更低得人均碳排放水平實現“碳達峰”。
第三張圖,指得是華夏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所要經歷得時間跨度。大部分發達China都有50—70年得過渡期,華夏卻爭取只用30年時間。
根據測算,2030年前,華夏將在減碳上平均每年投入2.2萬億元,2030年—2060年得每年投入大約3.9萬億元,這樣算下來,華夏將在未來40年投入139萬億,相當于華夏每年花費GDP總量得2%左右。
屆時,華夏將為世界減碳事業帶來怎樣得貢獻?
根據劍橋計量經濟模型,華夏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可能會在未來40年累計減少2150億噸二氧化碳得排放,將本世紀全球升溫水平拉低0.24度,這對于應對氣候變化,將有著非凡得意義。
近日: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