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視頻在網絡上廣泛流傳,稱口罩消毒殘留物是一類致癌物質,使用口罩前要“抖一抖”。對此,武漢市疾控中心消毒首席可能梁建生表示,事實并非如此。
不同口罩需符合不同質量標準
這則流傳廣泛得視頻中,一名身穿白大褂得工作人員科普了口罩殘留“環氧乙烷”得情況,稱環氧乙烷是一級致癌物,實驗檢測了五款口罩,均有環氧乙烷殘留。這些口罩雖然符合China標準,但打開包裝后蕞好在空氣中甩一甩再使用,可以讓環氧乙烷數值大幅下降。不少自已更新紛紛引用,聲稱“口罩致癌”。
武漢市疾控中心消毒首席可能梁建生介紹,口罩可分為醫用口罩和非醫用口罩,不同口罩適用不同得質量標準。
其中,醫用口罩分為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和醫用防護口罩。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適用于佩戴者在不存在體液和噴濺風險得普通醫療環境下得衛生護理,符合《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YY/T0969-2013)。醫用外科口罩適用于醫務人員或相關人員得基本防護,以及在有創操作過程中阻止體液和噴濺物傳播得防護,符合《醫用外科口罩》(YY0469-2011)。 醫用防護口罩適用于醫務人員和相關工作人員對經空氣傳播得呼吸道傳染病得防護,符合《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GB19083-2010)。
非醫用口罩分為工業防塵口罩、日常防護型口罩和普通保暖口罩等。工業防塵口罩適用于工業生產中防護粉塵、煙、霧等各類顆粒物,符合《呼吸防護用品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GB2626-前年)。日常防護型口罩適用于普通人群,可在空氣污染環境下濾除顆粒物,需符合《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范》(GB/T32610-2016)。普通保暖口罩主要功能是防寒保暖,避免冷空氣直接刺激呼吸道,突出特點是透氣性好,中間得夾層濾片具有一定得過濾效果。
殘留量檢測合格才能上市銷售
“一般來說,只有醫用口罩才會進行滅菌處理,非醫用口罩一般不滅菌。”梁建生介紹,滅菌口罩包裝上通常有“滅菌”或“無菌”字樣,常用得滅菌方法包括環氧乙烷滅菌、輻照滅菌等。采取環氧乙烷滅菌法,包裝上通常會標識“經環氧乙烷滅菌”。
那么,使用“經環氧乙烷滅菌”得口罩前,是否有必要“抖一抖”呢?梁建生表示,既沒有必要,也沒有科學依據。
梁建生介紹,采取環氧乙烷滅菌法,并非直接將口罩放入環氧乙烷滅菌器內滅菌,而是使用內包裝材料包裝后再進行滅菌。內包裝材料需滿足《蕞終滅菌醫療器械包裝材料第7部分》(YY/T 0698.7-2009)要求,通常一面是透氣材料,一面是塑料膜組成。這種材料可以達到雙重效果:在滅菌環節有助于環氧乙烷穿透,在解析環節有助于排出殘留物,并阻止水分及微生物進入。得益于這種內包裝材料,未開封得口罩保質期可以達到2年以上。
解析,是去除環氧乙烷殘留物得重要環節。根據環氧乙烷特性,環境溫度越高,換氣通風次數越多,效果越快。一般情況下都是采取自然解析,將口罩在室溫范圍內存放7天左右,再進行殘留物檢測。
目前經環氧乙烷滅菌得口罩,其環氧乙烷殘留量應不超過10μg/g,兒童專用口罩環氧乙烷殘留量不得高于2μg/g,口罩經環氧乙烷殘留檢測合格才能上市銷售,并按醫療器械管理進行注冊備案。因此,當口罩通過重重檢測和多道流程到達消費者手中時,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梁建生說,在醫院,醫護人員是不會“抖一抖”得。口罩從包裝里拿出來是一種無菌狀態,大家不會刻意在空氣中進行暴露,揮動有可能加速環境空氣中得微生物流動,反致口罩污染。
日常生活使用一次性醫用口罩即可
類別繁多得口罩應如何選擇?梁建生給出三點建議:
1.普通居民可根據需求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符合要求得口罩,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日常生活使用一次性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足矣。
2.正確規范地佩戴口罩,佩戴后捏緊鼻夾,檢查口罩得密封性和適合性。一枚口罩得有效防護時間通常為4個小時,污染、打濕或變形時要及時更換。
3.需重復使用得口罩,使用后應懸掛于清潔、干燥得通風處。外出就餐臨時摘下,建議存放于原包裝袋或干凈食品袋中,并確保其不變形。
文/武葉 王敏
近日: 武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