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事求似”怎么做到?一部“古裝歷史故事劇”引發專家熱議 2020-01-08 23:27閱讀: 文/一樹
正在湖南衛視與優酷同步播出的《大明風華》,自播出以來,就因劇中的劇情線索、人物關系,以及對歷史片段的選擇和改編,引發了觀眾們在社交媒體上的熱烈討論。
在收視率屢屢占據城市網、全國網雙網第一、多次破2,電視觀眾已達兩億人次的情況下,在優酷創單小時用戶峰值,全站衛視劇第一?!洞竺黠L華》無疑成為了2020年伊始,最具有分量和熱度的劇集。
如今,觀眾是多層次的,輿論同樣,《大明風華》也引發了文藝界和學術界的關注。因此,在劇集播出過半之時,中國視協組織了一場研討會,除了主創與來自各界的專家外,還特別邀請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內容管理處副處級調研員周一希出席。
一方面,就《大明風華》劇作本身展開討論;另一方面,如何定義《大明風華》,以及其對往后的古裝歷史劇創作有何啟示,與會嘉賓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亦莊亦諧,探索歷史敘事新方法
《大明風華》是2019唯一一部在電視臺黃金時段和視頻平臺上同步播出的古裝劇,在如今的電視劇管理條件下,應當說,《大明風華》在播出上享受了同類劇作的“最高待遇”。
播放平臺的代表,湖南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朱皓峰指出,作為一部歷史題材劇,《大明風華》兼顧了歷史的厚重感與當下的社會性,摒棄了以往的常規視角,讓家國情懷通過每一個具體的情節和對話,浸潤到受眾的視野和思維里面去。
阿里文娛優酷總編輯張麗娜則表示,《大明風華》的收視效果、播放熱度,在如今的市場和劇集制作環境下,對于平臺和用戶, 都是一部“提士氣”之作。
中廣聯副會長李京盛在發言中表示,歷史劇在播出數量和途徑上的限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古裝歷史題材的創作上,出現了一些創作者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為了不把問題擴大化,因此只能先從數量上進行限制,而《大明風華》的播出對古裝歷史正劇的回歸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來古裝劇播出很少,然而這部劇卻獲得了衛視與網絡同時播出的最高播出規格,再加上這是一部在內容敘事和劇作創新上都堪稱品質大劇的劇作,這是它熱播的第一個原因。”李京盛表示。
其次,在“清宮熱”退去后,創作者的視角紛紛轉向了其他朝代?!洞竺黠L華》以明初為背景,顯然也是一個題材上的新鮮點。這是一個在對外關系和內部發展上多有建樹的歷史時期,對于大部分觀眾來說,也有一種自然而然的好感。
與此同時,《大明風華》雖然講的是朝堂社稷,卻以女性視角進行觀察,通過“帝王家事”的手法,將五位皇帝進行串聯。
在《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看來,權謀爭斗是歷史劇中不可避免的元素,但《大明風華》將其雜糅、稀釋,不會在某一題材領域上過于集中,不會那么緊湊,并且多了一分歡快和愉悅。
并且,李春利特別指出,通過孫若微的臺詞,劇中處處透出哲理性的思考,并能看見創作者努力想去探尋歷史、思索歷史的趨向。
“為了符合網民更年輕化的觀影的心態,這部劇臺詞也好,整個呈現出來的劇情、橋段也好,包括這里面的人設,都是年輕態,更網絡化的?!崩畲豪硎?。
北京師范大學文藝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這部作品在傳統歷史題材正劇的醇厚,與網絡劇專業劇的戲謔輕快之間,試圖開辟‘第三條路徑’?!?br>
“這就是找到一種融合性或者平衡性的路徑。透露出莊重圓熟的總體基調,但是在細節上,戲謔輕快的地方很多,就可以激發當代觀眾的觀劇興趣,特別是網絡觀眾他們的觀戲興趣?!?br>如今,電視劇是一種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滲透性最強的大眾藝術。
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看來,《大明風華》目前起到的最重要作用,是引發了觀眾對于明朝歷史的興趣?!叭藗兘蚪蛴形犊赐炅酥笙脒@段歷史究竟是怎么樣,電視劇反過來引領大家回到圖書館去查閱,去讀史書,這就對了?!?br>失事求似,提煉歷史表達新價值
歷史劇的創作,始終要以歷史真實為基礎。《大明風華》再一次將歷史劇創作中,歷史史實與藝術虛構之間該如何平衡的問題提上了議程。
研討會上,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張金奎作為歷史學界的代表,雖然提出了一些在劇作細節上需要改進之處,卻也肯定,在對歷史人物,對明初朝廷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和方略討論這些大的框架上,總體解決是到位的。
王一川則指出,在新時代,我們不僅需要以豐富的想象力還原歷史細節,更需要在歷史觀、歷史意識或者歷史見識方面有更高的開拓。“讓人感覺到細節很鮮活,局部可圈可點,同時在大的歷史觀上也能夠找出它明顯的一些亮點來。”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具體提到,如朱棣遷都北京解除邊患、朱祁鎮廢除活人陪葬、“仁宣之治”為后期社會發展奠定基礎等情節,創作者完全可以進行更深的挖掘和虛構,增強歷史底色,也能讓劇作整體價值再上一層。
“歷史真實無非三個方面,歷史世界真實、歷史人物真實,最見功力的是歷史氛圍的真實。大的框架中又有大膽的想象,但是總體也還是要在大的框架之中?!?br>關于歷史劇該如何創作,郭沫若曾提過“失事求似”這一觀點,要允許歷史劇的創作者不追求事情的“本真”,而追求“相似”。
歷史劇的虛構,大多在人物背景的設計,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對于劇中幾個重要的歷史人物角色,在符合歷史邏輯的基礎上,《大明風華》對其重新進行了審視。尤其是在歷史上只有寥寥幾字記載的孫若微一角,主創對她的背景和性格進行了大膽的想象和改動,依靠戲劇的邏輯,讓這位女性更為豐滿。
《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劉玉琴便指出,文學藝術最重要的內核是保持對人心、人性的探索和剖析,作品在這個方面的選擇和建構是引人關注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明風華》以孫若微為主角,“從某個層面來說有大情義大格局,這個人的獨特之處就在這兒。歷史觀和價值觀比較正向,這點為作品賦予了獨到的審美開局和大氣感?!?br>《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也有同樣觀點,以孫若微和于謙等角色為代表,劇作表現出的是對皇權的批判,也是對人的生命和尊嚴的尊重。
曾經,對歷史題材劇作的批判集中在權謀與宮斗情節的泛濫上,然而,寫朝堂不可不寫權謀,寫帝王也離不開后宮,在一段時間里,這也成為了歷史題材創作的困惑之一。
在李準看來,權謀是歷史的遺物,關鍵是用歷史來解釋權謀還是用權謀來解釋歷史。《大明風華》總體上還是歷史解釋了權謀。
李京盛在發言中以“巧妙”來形容這部劇作的布局。“既寫了朝廷跟后宮,也規避了以往歷史題材在這兩個問題上所不應該著力的地方?!?br>關于如何定義《大明風華》的作品類型,仲呈祥表示,《大明風華》可以被稱為“古裝歷史故事劇”。電視劇在本質上是一種藝術形式,要解放思想,卻也要保證不失其度。在歷史的大框架下,要允許創作者發揮想象,立足當下,對人物進行深挖和開拓。
“我們創作藝術作品的原則是以藝術思維為本,虛心地吸取史學思維的最新成果,將它轉化為藝術思維的內在驅動力。一個好的劇作家一定離不開哲學精神的指引,離不開歷史境界的啟迪,也離不開文學修養的支撐。”
在三個小時的研討會上,對于《大明風華》這一歷史題材領域的“新生兒”,專家們都進行了豐富的闡述。如今在古裝劇領域,大概可分為正劇、傳奇、戲說、架空、穿越五種類型,《大明風華》在正劇表達之外,也與其他類型進行了交叉結合,走出了古裝劇五種類型模式以外一種全新的模式。
《大明風華》出品人、總制片人姚昱竹
《大明風華》將朝堂家庭化,權謀人倫化。雖然是在帝王之家,但對于人倫之情的描寫,弱化了其中的爭斗博弈,并以角色之口,表達了主創對生命、情感、人格的尊重。
沒有權謀,歷史便顯得蒼白;過于渲染,又會對觀眾造成傷害。在與會專家看來,如何在創作中進行平衡,《大明風華》做出的嘗試值得肯定。
《大明風華》導演、編劇張挺
想象對于藝術創作來說不可或缺,而創作者的歷史修養,史學知識,更是作品能否體現出文化自信的基礎。
《大明風華》的出現證明,在中國歷史劇創作中,還有更多的敘事方法和表達方式值得創作者去探索;對于中國歷史的影視化、故事化,也還有更多的手段和詮釋方法;在提煉歷史事實中可以為今天社會所用的正向價值方面,也還有更大的文學敘事空間。
正如李京盛所指出的,在平衡史實虛構之間,在平衡“歷史迷”觀眾和一般觀眾之間,中國需要有更多的創作者,以作品進行嘗試。
“我們希望更多有探索的歷史劇能夠呈現給觀眾,改變我們現在歷史題材劇在創作上跟播出上的單一化的局面。”
舉報/Report
正在湖南衛視與優酷同步播出的《大明風華》,自播出以來,就因劇中的劇情線索、人物關系,以及對歷史片段的選擇和改編,引發了觀眾們在社交媒體上的熱烈討論。
在收視率屢屢占據城市網、全國網雙網第一、多次破2,電視觀眾已達兩億人次的情況下,在優酷創單小時用戶峰值,全站衛視劇第一?!洞竺黠L華》無疑成為了2020年伊始,最具有分量和熱度的劇集。
如今,觀眾是多層次的,輿論同樣,《大明風華》也引發了文藝界和學術界的關注。因此,在劇集播出過半之時,中國視協組織了一場研討會,除了主創與來自各界的專家外,還特別邀請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內容管理處副處級調研員周一希出席。
一方面,就《大明風華》劇作本身展開討論;另一方面,如何定義《大明風華》,以及其對往后的古裝歷史劇創作有何啟示,與會嘉賓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亦莊亦諧,探索歷史敘事新方法
《大明風華》是2019唯一一部在電視臺黃金時段和視頻平臺上同步播出的古裝劇,在如今的電視劇管理條件下,應當說,《大明風華》在播出上享受了同類劇作的“最高待遇”。
播放平臺的代表,湖南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朱皓峰指出,作為一部歷史題材劇,《大明風華》兼顧了歷史的厚重感與當下的社會性,摒棄了以往的常規視角,讓家國情懷通過每一個具體的情節和對話,浸潤到受眾的視野和思維里面去。
阿里文娛優酷總編輯張麗娜則表示,《大明風華》的收視效果、播放熱度,在如今的市場和劇集制作環境下,對于平臺和用戶, 都是一部“提士氣”之作。
中廣聯副會長李京盛在發言中表示,歷史劇在播出數量和途徑上的限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古裝歷史題材的創作上,出現了一些創作者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為了不把問題擴大化,因此只能先從數量上進行限制,而《大明風華》的播出對古裝歷史正劇的回歸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來古裝劇播出很少,然而這部劇卻獲得了衛視與網絡同時播出的最高播出規格,再加上這是一部在內容敘事和劇作創新上都堪稱品質大劇的劇作,這是它熱播的第一個原因。”李京盛表示。
其次,在“清宮熱”退去后,創作者的視角紛紛轉向了其他朝代?!洞竺黠L華》以明初為背景,顯然也是一個題材上的新鮮點。這是一個在對外關系和內部發展上多有建樹的歷史時期,對于大部分觀眾來說,也有一種自然而然的好感。
與此同時,《大明風華》雖然講的是朝堂社稷,卻以女性視角進行觀察,通過“帝王家事”的手法,將五位皇帝進行串聯。
在《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看來,權謀爭斗是歷史劇中不可避免的元素,但《大明風華》將其雜糅、稀釋,不會在某一題材領域上過于集中,不會那么緊湊,并且多了一分歡快和愉悅。
并且,李春利特別指出,通過孫若微的臺詞,劇中處處透出哲理性的思考,并能看見創作者努力想去探尋歷史、思索歷史的趨向。
“為了符合網民更年輕化的觀影的心態,這部劇臺詞也好,整個呈現出來的劇情、橋段也好,包括這里面的人設,都是年輕態,更網絡化的?!崩畲豪硎?。
北京師范大學文藝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這部作品在傳統歷史題材正劇的醇厚,與網絡劇專業劇的戲謔輕快之間,試圖開辟‘第三條路徑’?!?br>
“這就是找到一種融合性或者平衡性的路徑。透露出莊重圓熟的總體基調,但是在細節上,戲謔輕快的地方很多,就可以激發當代觀眾的觀劇興趣,特別是網絡觀眾他們的觀戲興趣?!?br>如今,電視劇是一種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滲透性最強的大眾藝術。
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看來,《大明風華》目前起到的最重要作用,是引發了觀眾對于明朝歷史的興趣?!叭藗兘蚪蛴形犊赐炅酥笙脒@段歷史究竟是怎么樣,電視劇反過來引領大家回到圖書館去查閱,去讀史書,這就對了?!?br>失事求似,提煉歷史表達新價值
歷史劇的創作,始終要以歷史真實為基礎。《大明風華》再一次將歷史劇創作中,歷史史實與藝術虛構之間該如何平衡的問題提上了議程。
研討會上,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張金奎作為歷史學界的代表,雖然提出了一些在劇作細節上需要改進之處,卻也肯定,在對歷史人物,對明初朝廷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和方略討論這些大的框架上,總體解決是到位的。
王一川則指出,在新時代,我們不僅需要以豐富的想象力還原歷史細節,更需要在歷史觀、歷史意識或者歷史見識方面有更高的開拓。“讓人感覺到細節很鮮活,局部可圈可點,同時在大的歷史觀上也能夠找出它明顯的一些亮點來。”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具體提到,如朱棣遷都北京解除邊患、朱祁鎮廢除活人陪葬、“仁宣之治”為后期社會發展奠定基礎等情節,創作者完全可以進行更深的挖掘和虛構,增強歷史底色,也能讓劇作整體價值再上一層。
“歷史真實無非三個方面,歷史世界真實、歷史人物真實,最見功力的是歷史氛圍的真實。大的框架中又有大膽的想象,但是總體也還是要在大的框架之中?!?br>關于歷史劇該如何創作,郭沫若曾提過“失事求似”這一觀點,要允許歷史劇的創作者不追求事情的“本真”,而追求“相似”。
歷史劇的虛構,大多在人物背景的設計,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對于劇中幾個重要的歷史人物角色,在符合歷史邏輯的基礎上,《大明風華》對其重新進行了審視。尤其是在歷史上只有寥寥幾字記載的孫若微一角,主創對她的背景和性格進行了大膽的想象和改動,依靠戲劇的邏輯,讓這位女性更為豐滿。
《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劉玉琴便指出,文學藝術最重要的內核是保持對人心、人性的探索和剖析,作品在這個方面的選擇和建構是引人關注的一個重要因素。
《大明風華》以孫若微為主角,“從某個層面來說有大情義大格局,這個人的獨特之處就在這兒。歷史觀和價值觀比較正向,這點為作品賦予了獨到的審美開局和大氣感?!?br>《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也有同樣觀點,以孫若微和于謙等角色為代表,劇作表現出的是對皇權的批判,也是對人的生命和尊嚴的尊重。
曾經,對歷史題材劇作的批判集中在權謀與宮斗情節的泛濫上,然而,寫朝堂不可不寫權謀,寫帝王也離不開后宮,在一段時間里,這也成為了歷史題材創作的困惑之一。
在李準看來,權謀是歷史的遺物,關鍵是用歷史來解釋權謀還是用權謀來解釋歷史。《大明風華》總體上還是歷史解釋了權謀。
李京盛在發言中以“巧妙”來形容這部劇作的布局。“既寫了朝廷跟后宮,也規避了以往歷史題材在這兩個問題上所不應該著力的地方?!?br>關于如何定義《大明風華》的作品類型,仲呈祥表示,《大明風華》可以被稱為“古裝歷史故事劇”。電視劇在本質上是一種藝術形式,要解放思想,卻也要保證不失其度。在歷史的大框架下,要允許創作者發揮想象,立足當下,對人物進行深挖和開拓。
“我們創作藝術作品的原則是以藝術思維為本,虛心地吸取史學思維的最新成果,將它轉化為藝術思維的內在驅動力。一個好的劇作家一定離不開哲學精神的指引,離不開歷史境界的啟迪,也離不開文學修養的支撐。”
在三個小時的研討會上,對于《大明風華》這一歷史題材領域的“新生兒”,專家們都進行了豐富的闡述。如今在古裝劇領域,大概可分為正劇、傳奇、戲說、架空、穿越五種類型,《大明風華》在正劇表達之外,也與其他類型進行了交叉結合,走出了古裝劇五種類型模式以外一種全新的模式。
《大明風華》出品人、總制片人姚昱竹
《大明風華》將朝堂家庭化,權謀人倫化。雖然是在帝王之家,但對于人倫之情的描寫,弱化了其中的爭斗博弈,并以角色之口,表達了主創對生命、情感、人格的尊重。
沒有權謀,歷史便顯得蒼白;過于渲染,又會對觀眾造成傷害。在與會專家看來,如何在創作中進行平衡,《大明風華》做出的嘗試值得肯定。
《大明風華》導演、編劇張挺
想象對于藝術創作來說不可或缺,而創作者的歷史修養,史學知識,更是作品能否體現出文化自信的基礎。
《大明風華》的出現證明,在中國歷史劇創作中,還有更多的敘事方法和表達方式值得創作者去探索;對于中國歷史的影視化、故事化,也還有更多的手段和詮釋方法;在提煉歷史事實中可以為今天社會所用的正向價值方面,也還有更大的文學敘事空間。
正如李京盛所指出的,在平衡史實虛構之間,在平衡“歷史迷”觀眾和一般觀眾之間,中國需要有更多的創作者,以作品進行嘗試。
“我們希望更多有探索的歷史劇能夠呈現給觀眾,改變我們現在歷史題材劇在創作上跟播出上的單一化的局面。”
舉報/Report